教育部
中小學國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

中華民國 112 年 5 月 24 日 
 
壹、計畫緣起
    國際教育近年在聯合國及國際組織的倡導下,受到全球各先進國家重視並提出政策,且「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於民國(以下同)107 年更將全球素養列為評量項目之一。因此在臺灣,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亦成為刻不容緩之重要議題,中小學國際教育之推動不僅讓臺灣與國際接軌,透過中小學學校師生跨國或跨文化的交流, 更強化國家未來競爭力。
    有感於國際教育的重要,我國於 88 年起持續推動邁入第四期的「高級中學第二外語教育五年計畫」,更為擴大國際教育參與學層、培育國際化的人才,於100 年首次提出「國際教育白皮書 1.0」,明確宣示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的國際教育目標、策略及行動方案。
    教育部為了符應中小學教育國際化趨勢,培養學生「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的核心素養,於 108 年 4 月成立「中小學教育國際化專案辦公室(以下稱國際教育專辦)」針對國際教育白皮書 1.0 執行結果進行檢討,研擬「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 2.0」(以下稱國際教育 2.0),並於 109 年 5 月 14 日正式發布,據以賡續推動國際教育。
    國際教育 2.0 奠基於「12 年國教課程綱要」、「中小學國際教育普及化」、「跨域資源的整合運用」及「教育主管機關扮演關鍵角色」四項理念,以「接軌國際、鏈結全球」為發展願景,設定「培育全球公民」、「促進教育國際化」及「拓展全球交流」三大目標。提出「精進學校本位國際教育」、「打造國際化環境」及「建立國際架接機制」三個策略與 13 項行動方案。
    國際教育 2.0 推動迄今,已有初步的成果,然而隨著時空演進,加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以下簡稱 COVID-19)於 108 年起的蔓延全球,面對著後疫情時代來臨,復以上全球化、數位化及少子女化等多重衝擊,國際教育之推動亟需適度滾動修正各項執行目標與策略,爰本國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乃應運而生。
    承上,本中程發展計畫是植基於國際教育 2.0,因應國際教育趨勢,精簡推動組織架構及呼應行政減量,進行跨領域資源整合,由中央、地方與全國中小學共同落實推動,群策群力構建符應世界思潮與打造友善國際教育環境,嘉惠全國中小學莘莘學子,循序漸進邁向「接軌國際、鏈結全球」之願景。

貳、中小學國際教育實施現況與問題分析
    為落實國際教育 2.0 政策,使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更加完善,教育部持續掌握各縣市及各校執行國際教育狀況,滾動調整各項政策,但為迎接後疫情時代的來臨,並順應世界各國之教育趨勢,國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之推動,須先了解現階段實施情形及面臨的困境,盱衡內外部環境修正並採取精實有效策略,以因應國際教育的新常態,茲就 109 年本部發布之國際教育白皮書 2.0 之實施成果及現行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實施現況與相關問題分析如下:

一、中小學國際教育實施現況
(一)發展教師專業發展與培力認證
    國際教育 2.0 之人才培力採統籌規劃分區辦理,教師培訓課程包括共通課程
14 小時及分流課程至少 12 小時,針對各教育層級及地方主管機關行政人員分別建立培訓及認證機制,認證流程包括:課程規劃、講師延聘、計畫審核、研習考核及證書核發等程序,並研發教師、講師及教育行政人員、中央培力團及地方培力團之實施手冊。至 111 年 12 月 28 日止,完成培訓國際教育 2.0 課程講師計 198
人、教師國際教育培力取得研習認證者計 1,051 人、教育行政人員國際教育培力
共 263 人。

(二)推動課程發展與教學
    國際教育 2.0 以「精進學校本位國際教育」來達成「培育全球公民」的目標。基於學校特質及資源條件不同,實踐的樣態可能有差異,因此鼓勵學校視需要辦理學校本位國際教育精進計畫(School-ba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ject,以下簡稱 SIEP)。學校可依特色及條件,融合社區及教師資源、學生需求,設計以校為本的國際教育推展方案,在課程與教學方面,110 學年度共核定補助 195 件, 111 學年度核定補助 168 件。本部並委託專業團隊研發國際教育課程之實作手冊、評量及 29 套工具包等教學資源,建置國際教育課程資源檢索平台,以提供學校教師規劃及實施國際教育時,有教學指引、課程評量工具及教材。

(三)發展國際交流數位化及課程化
    國際教育 2.0 強調應提供中小學生體驗跨國學習機會,激發其跨文化比較的觀察力與反思力,進而培養其全球競爭力。囿於 108 年底起COVID-19 疫情影響導致學校無法實體出訪交流,109 至 111 年國際交流改採遠距視訊進行,110 學年度核定補助國際交流及國際教育旅行課程共 272 件,111 學年度核定國際交流及國際教育旅行課程補助計 163 件,學校可持續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計畫,透過結合國際交流進行國際教育課程,並發展多元的國際交流模式。

(四)逐步邁向學校國際化
    自 110 學年度起透過學校國際化補助計畫之推動,由地方政府推薦 97 所學校先行試辦,教育部亦同步委請專業團隊研發學校國際化實作手冊及工具包,111 學年度申辦並獲核定補助已達到 144 校,分別為高中 40 校(初階 34 校、進階 2校及高階 4 校)、國中 40 校(初階 32 校、進階 7 校及高階 1 校)及國小 64 校(初階 59 校、進階 3 校及高階 2 校)。

(五)國際教育政策中央與地方共同推動
    我國自 100 年推動國際教育以來,在中小學國際教育已累積許多具體績效,
國際教育 2.0 自 109 年 5 月發布並推動迄今邁入第 3 年,第 1 年著力於政策說明宣導與推動組織建置,第 2 年側重組織營運的磨合與機制調整,於第 3 年發軔之際,期待能針對過去 2 年檢討、改善再行動,持續結合國際趨勢研擬配套政策, 過去在整個推動網絡上,中央由教育部成立「中小學教育國際化專案辦公室」與國教署主責推動,又於 109 至 111 年委由 5 個計畫團隊分別承接專業研發與培力推動工作,地方部分則由 21 縣市教育局處及國教署轄屬 4 個分區高中分別設置培力團、行政支援中心及資源中心 3 所任務學校,以團隊協作的方式推動國際教育 2.0。

(六)建置國際教育資源平臺
    為了累積國際教育數位學習資源,教育部已建置國際教育 2.0 全球資訊網, 內容包含國際教育 2.0 相關資訊、SIEP 課程發展與教學、國際交流及學校國際化、培力課程、臺灣國際教育旅行聯盟、國際交流櫥窗(提供國內外學校上傳雙邊交流訊息及搜尋交流對象的平台)及相關補助等資訊及資源。其中 SIEP 數位資源包括:國際教育融入課程、國際交流及學校國際化之實作手冊、工具包及評量資源等教學資源,可供學校師生實施國際教育教學運用。

二、中小學國際教育問題與挑戰
(一)國際教育教師專業支持系統之精進
    國際教育之培力認證流程包括:課程規劃、講師延聘、計畫審核、研習考核及證書之核發,其中教師培力課程時數共 26 小時(含共通課程 14 小時及分流課程 12 小時),行政人員培力課程從 110 年 3 天 2 夜之研習,於 111 年考量現場實際需求調整為 2 天 1 夜之課程,參與者須通過考核始能取得認證。從參與人員及通過認證名單發現重複性高且多來自同一所學校,學校教師取得認證比率占全國教師總數不到 1 成。有鑑於此,為鼓勵更多學校教師參與國際教育之推動,相關研習課程須依對象予以分流、分階,並適度縮減研習時數及簡化認證程序;再者, 強化諮詢輔導系統,以回應現場需求,確為當務之急。

(二)國際教育融入領域課程之積極推展
    國際教育係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總綱核心素養的 19 項議題之一,國家教育研究院訂有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提供學校與教師訂定課程、實施教學之指引及參據。惟目前學校多由具英語專長教師擔任國際教育之推動與執行,尚未能普遍於各領域、學科課程、校訂課程或彈性學習課程(時數)中實施,且自國際教育
2.0 課程計畫推動迄今,國際教育課程核定補助件數共 363 件,占高中以下學校總數之 9%,其中 86 件為連續 2 年獲補助學校,東部地區學校申請 17 件並獲補助,其中兩校連續 2 年獲補助。因此,要能持續鼓勵學校落實推展國際教育課程,如何積極結合目前已研發的國際教育數位平臺之教學資源(如工具包和實作手冊),發展更為深化的課程內涵,並透過國際教育教師專業社群及諮詢輔導師資協助轉化成簡易教學示例,以普及推廣並提供學校及教師運用於教學中,為國際教育課程亟待推動之事項。

(三)國際交流與學習之均衡及多元發展
    由於COVID-19 疫情影響,改變了世界各國學校教育型態,師生停止實體到校教學改採網路遠距教學,也造成旅遊及航空業等停擺,連帶導致學校的實體國際交流暫停,中小學改為透過網路視訊連線與世界各國進行國際交流。為因應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生活,善用網路及數位科技成為學校師生的必然,而這樣的方式,對於國際教育及交流而言更具時效性與普及性,如何善用這樣的學習趨勢, 鼓勵學校擴大國際交流的學校及國家範疇,同時,透過數位科技發展多元的國際教育課程進行線上國際交流,多元開展中小學國際交流之進行方式與樣態,正是我們在後疫情時代推動國際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尤其,110 年教育部已經研發完成 SIEP 國際交流的實作手冊、評量及工具包,以促進國際交流課程化,惟自110 年迄今國際教育旅行課程計畫獲得補助學校共 258 件中,東部地區學校僅有1件獲得補助,因此,能否隨著多元型態國際交流的推動,強化東部地區及偏遠地區學校之參與,仍仰賴中央與地方共商精進策略。

(四)推動團隊與運作機制之分工與協力
    國際教育 2.0 政策規劃之推動組織與運作機制,由本部「中小學教育國際化專案辦公室」與國教署主責推動,又於 109 至 111 年委由 5 個計畫團隊推動各重點工作,再者各地方政府教育局處及教育部國教署又依業務分別設置多所任務學校,以團隊協作的方式共同推動國際教育 2.0。當初在計畫初期確實需要多組織共同推動,才能快速奠定國際教育課程與交流之根基。惟隨著時空的演進,多所任務學校也產生橫向聯繫不足、多頭馬車、備多力分等問題。為強化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分工協力,減少任務學校間橫向聯繫的問題,亟需中央與地方政府,設置國際教育單一窗口,簡化及整併行政組織,協力推展國際教育政策。

(五)國際教育推動誘因之強化
    目前國際教育各項經費補助計畫的提報(如:地方政府 3 所任務學校計畫、SIEP 的四項補助計畫及國際教育旅行課程發展補助計畫等),前揭計畫之說明會、申請期程、審查、核撥及成果結報等皆分別辦理且執行期程未盡一致,行政負擔較重,因此,逐步朝行政減量,減輕行政人員及教師負擔,方能吸引更多學校及教師之參與,另一方面,現行相關執行策略缺乏獎勵機制,需增加更多誘因,對接現場需求,方有機會拓展國際教育的普及度。綜上,為持續優化國際教育政策之推動,須延續良好的基礎、審慎因應當前的問題,並順應時勢所趨,滾動修正國際教育 2.0 政策之目標與策略,透過本中程計畫之推動,精進中小學國際教育之發展。

參、中小學國際教育計畫目標
    國際教育 2.0 的願景為「接軌國際、鏈結全球」。政策的推動與實施,將以12 年國教課綱為基石,並朝向普及化、整合產官學民資源以及具體支持地方政府與學校的方向進行,期為學生帶來更優質的國際教育、更友善的國際化環境,以及更多元的國際交流機會。
    衡酌中小學國際教育實施現況及問題,據以研訂相關重要策略,裨益國際教育之普及,又相關策略之推動須有簡化之組織快速因應,爰訂定「中小學國際教育推動會設置要點」(以下簡稱設置要點)成立「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推動會」, 作為國際教育推動、諮詢與溝通平臺,透過相關機關、學者專家、民間團體及中小學等代表,協助中央與地方政府,精進國際教育之推動。
    為精進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中程發展方向,規劃未來 5 年國際教育之藍圖, 以提昇國際教育品質為核心價值,以深化課程推動與拓展國際交流為兩大發展主軸,提出下列四項目標:
一、精進培育國際教育人才,深化國際教育分享交流。
二、優化國際教育課程發展,建構國際教育友善環境。
三、拓展國際教育交流資源,促進國際教育永續發展。
四、完備國際教育支援網絡,提升國際教育實施成效。

肆、實施策略及方案
    為適切回應目前推動國際教育面臨之問題,以持續普及及精進國際教育,本計畫以國際教育2.0 的推動成果與專業為基礎,強化整體政策推動之組織與運作, 在中央成立推動會擔任政策諮詢之重要任務,並協助地方整合現有各種推動單位為單一窗口。另外,在課程與教學推動上,未來將強化支持網絡,提供中小學客製化之專業諮詢服務。於上開整合的推動架構下,簡化並整併各項國際教育計畫行政作業流程,建立數位國際交流機制,有效統整並連結產官學民等相關資源, 並提出「精進國際教育人才培力」、「推展國際教育課程」、「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及「強化國際教育支持機制」4 項策略及 9 項行動方案,期積極促進中小學校推動國際教育,進而促進國際教育之普及與永續發展。
    本中程發展計畫所研擬之 4 項對應的實施策略及 9 項方案如下:

    策略一:精進國際教育人才培力
1-1    辦理國際教育人才培訓與增能:
為了強化國際教育推動人力之專業素養,將持續辦理國際教育人才的培力及增能,將修訂現有之國際教育教師、講師、行政人員及接待家庭培訓計畫,並以中央辦理講師、地方政府行政人員及學校校長之培訓及增能課程;地方政府辦理教師、學校行政人員及接待家庭增能培訓,除提升教師推動國際教育知能外,更使學校行政團隊能有效引領並推展學校國際教育。為利國際交流的順利推展,將持續辦理國際教育接待家庭的培力及增能,以拓展更多接待家庭的加入及充實接待家庭國際教育理念與專業接待知能。
 
1-2    建構國際教育專業諮輔網絡:
為拓展國際教育人才經驗的分享與交流,將透過國際教育人才庫的建置,提供各地方及學校推動國際教育所需的人才資源及提供國際教育的諮詢輔導及協作服務。並鼓勵教師組成跨領域、跨校國際教育教師專業社群或國際教育夥伴學校,大手牽小手共同成長,辦理教學資源共享、課程共備、專業共學等工作坊,激發國際教育人才之專業發展及擴散分享動能。
 
策略二:推展國際教育課程
2-1    普及深化國際教育課程:
為使國際教育普遍落實於學校課程,進而發展學校本位國際課程系統, 將持續推動國際教育課程(如SIEP課程補助計畫),修訂現行的國際教育課程補助計畫,提供曾經獲得補助的學校課程深化的機制,促進學校跨領域或跨學科發展校訂課程,並規劃鼓勵首度申請的學校,發展國際教育融入課程或活動。透過補助要點的修訂,支持學校發展結合國際教育旅行之主題課程,進行深度且多元的學習或共學交流(如遠距視訊、書信、電子郵件或線上發表等)。規劃結合地方特色、偏鄉或資源相對不足學校國際教育課程與教學之補助計畫,激發國際教育在地化及多元化之發展。

2-2    拓展及推廣國際教育教學資源:
為善用目前研發之國際教育工具包及平台資源,將持續規劃辦理推廣活動(如教材、教案、示例及工具包之工作坊或實務分享),結合國際教育人才庫教師,轉化現有國際教育資源,研發具擴散性且可參考複製的國際教育課程示例,豐富國際教育課程與教學平臺資源,朝國家或地區分類,以利學校及師生參考運用,進而促進國際教育課程與教學的深化與創新。
 
策略三:促進國際交流合作
3-1    增進本國與外國學校交流:
為持續提升本國師生之國際視野及彰顯學校辦學特色與成效,將持續鼓勵學校邀請國外學校來臺交流,持續於學校埋下國民外交的種子。落實推動我國學校接待國外師生來臺交流,及辦理境內先導接待工作坊,透過國際交流促進學校與家庭共學來認識交流國家的文化,讓世界看到臺灣的文化特色與價值,進而與世界共好共榮。且為拓展師生的國際視野,強化未來競爭力,將持續鼓勵我國師生赴海外教育旅行及辦理境外先導參訪體驗,拓展交流的國家及地區,透過多元的方式進行國際交流,並持續統整產官學民等國際交流資源,規劃偏鄉或資源相對不足之學校國際交流補助計畫,以落實國際交流之均衡發展。

3-2    媒合本國學校與國外學校締盟:
為深化我國與外國學校之交流與合作,將持續鼓勵本國學校與國外學校簽訂合作備忘錄或締結姊妹校來延展與國外學校持續性的合作關 係。建立國際交流聯盟,協助我國學校架接或媒合國際交流,推廣並運用現有國際交流平臺資源,持續推升我國及國外學校註冊數量,以促進我國學校進行國際交流的多元發展,如國家、區域或學校類型等。結合數位科技持續優化國際教育資源平台、國際交流資訊網及資料庫, 以分享國際交流教案或教學模組相關資源,促進國際交流之多元開展。

策略四:強化國際教育支持機制
4-1    整合國際教育推動組織:
為永續推動國際教育,將整併現有國際教育推動組織及任務學校。於中央成立國際教育推動會,於地方政府設置國際教育推動委員會及國際教育中心,簡化並整併行政程序與分工,協力推動國際教育,以強化國際教育支持系統及功能,期能落實國際教育普及化,逐步優化國際教育之發展。

4-2    建構國際化校園:
為持續建構校園國際化,賡續推動並修訂學校國際化相關補助計畫, 將結合國際教育2.0之學校國際化指標項目,蒐整學校國際化實施成果及建立自我檢核機制,分析國際教育實施成果,作為國際教育相關計畫後續推動及修訂之參考。於國際教育資訊網上,建置並持續擴充國際教育成果分享專區,累積校園國際化之具體績效,提供全國各級學校參考運用,共同促進教育國際化。

4-3    推廣國際教育及獎勵績優:
為求國際教育普及推廣,將持續辦理跨校、跨區或跨國的國際教育研討會、活動或競賽,以促進更多學校師生參與。更為激勵國際教育實施品質之提升,將訂定國際教育績優獎勵實施要點,辦理國際教育成果發表活動,表揚績優人員及團隊,以支持並激發學校及師生推動國際教育之量能,彰顯國際教育推動績效。
 
    謹將前述所擬之 4 大策略及 9 項方案對應的策略內容、行動方案及工作項目,臚列如下:

 
伍、執行機關
    教育部、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及全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

陸、實施期程
    本計畫為期 5 年,自 112 年 8 月至 117 年 7 月。

柒、經費需求
    本計畫各項目所需經費依據年度預算經費支用標準編列,由各相關機關視年度狀況逐年編列年度預算支應。

捌、考核機制
    本計畫執行期程自 112 年至 117 年,由各主(協)辦機關依執行工作項目分工協力推動辦理,定期召開會議檢討推動情形及成效,由教育部進行列管及追蹤作業,不定期辦理受補助學校訪視。

玖、預期效益
    透過本中程發展計畫之執行,組織化繁為簡、運作分工授權,政策朝常態化及普及化落實推動,預期可促進國際教育白皮書 2.0 政策推動效能,以培育我國中小學學生成為具國家意識之全球公民、普及中小學國際化友善環境之整備、建構對外架接機制,以及拓展中小學之全球交流為主要方針,力求達成以下 4 項目標之具體成效:
一、 優化國際教育支援系統,逐步落實國際教育施政目標與品質。
二、 精進國際教育師資人才,漸進提升中小學國際教育教學成效。
三、 提升國際教育課程教學,逐步完備國際教育友善設施與環境。
四、 多元拓展國際交流網絡,穩步推動國際教育與交流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