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際教育融入課程及國際交流兩軌共同問題

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係依據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所揭示之培育全球公民目標的四大意涵「彰顯國家價值」、「尊重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強化國際移動力」、「善盡全球公民責任」而建構,旨在提供全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推動學校本位國際教育之依據。

各教育階段所羅列之實質內涵為該階段基準,請參考12年國教課程綱要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學校得依據個別推動情形跨階段調整。

請參閱國家教育研究院109年10月公告之議題融入說明手冊,或至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2.0全球資訊網(www.ietw2.edu.tw)-SIEP課程發展與教學/SIEP國際交流-SIEP課程發展實作手冊/SIEP國際交流實作手冊-中小學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說明查看。

SIEP是以校為申請單位,學校可依實際需求規劃全校性計畫(例如於不同教育層級中規劃連續性之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課程架構);學校申請計畫時,請勾選計畫內容所涉之最高教育層級。

請學校依照「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捐)助計畫項目經費表」(可至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法令規章-教育部補(捐)助及委辦經費核撥結報作業要點下載)格式填寫,將各經費項目之單價、數量敘明於說明欄,並依實際需求覈實編列經費。

二、國際教育融入國定課程(NC)相關問題

課程架構圖或課程地圖係依據學校願景、課程目標、學習目標、主題、年級及領域等項目繪製而成,提供整體課程之系統脈絡,故學校可從中選擇至少3個主題課程作為代表填寫教學活動與評量表(即填寫3份教學活動與評量表),以呈現各主題課程之探究動態歷程。

發展教學活動與評量是相輔相成的,學校於設計教學活動前,應設想課程最終之學習目標,並對應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及學習任務,以文字方式,簡要說明評量規準之規劃於總結性評量欄位,凸顯課程整體學習表現評量。

前者之「國際專案學習交流」及「結合國際交流」係指以「課程發展」為主軸之執行方式;後者之「辦理國際網路交流方案」則係指以資訊網路平臺作為交流媒介之交流機制。舉例說明如下:

  1. 「國際專案學習交流」係指學校透過各種國際專案學習平臺(例如iEARN、Schools Online)發展課程;「辦理國際網路交流方案」則係指學校藉由資訊網路交流平臺與國際夥伴學校進行國際交流。
  2. 「結合國際交流」係強調與國際姊妹校共同發展主題課程;「辦理國際網路交流方案」則僅指與國際姊妹校進行網路交流前、中、後之方案機制,以確保雙方建立完整之情誼
三、國際教育融入雙語課程(BC)相關問題

否。學校辦理國際教育融入雙語課程,得考量授課教師、學生及課程需求等因素,彈性調整授課時使用外國語文的比例,以規劃兼顧融合國際教育、學習領域及外國語文三方面之課程。

國定課程與雙語課程之主要差異在於使用的語言工具,學校可依課程規劃擇一申請。如學校僅使用本國語文進行課程設計與教學,應申請國定課程;如欲以雙語進行課程設計與教學,得申請雙語課程。

學校可參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之「學習重點」,選取適當之「學習表現」,撰寫各單元教案。

考量學校端實際執行之困難,目前課程設計與發展以單元課程方式進行,該課程單元數並無限制,學校可依據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需求自行增減,以完整呈現整體課程架構脈絡。

四、國際交流(IE)相關問題

前者之「辦理國際網路交流方案」為交流機制,包含數位雲端國際夥伴學校方案及E化互動式語言交換學習方案。學校辦理交流方案時,須規劃各階段應執行之任務,例如交流前,雙方需建置網路教學平臺或視訊空間,以提供線上即時交流學習環境,辦理與海外夥伴學校交流活動;交流中,需確認進度並瞭解學生學習成效;交流後,辦理成果發表,並進行整體性檢討。後者之「國際專案學習交流」及「結合國際交流」為課程進行方式,強調「課程發展」,並非交流方案之機制。

學校可透過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2.0全球資訊網(www.ietw2.edu.tw)-國際交流櫥窗(IEW)逕自進行媒合,藉以找到適合的交流對象學校;或經由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團隊聯繫臺灣國際教育旅行聯盟2.0,協助進行交流對象之媒合。

考量計畫執行之多元性與完整性,學校可申請辦理兩種以上交流類型(例如同時辦理本國學校師生出訪及國際網路交流方案),惟須於申請計畫書清楚敘明各交流類型所對應之活動規劃、評量實施與計畫期程,且內容分量應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