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計畫實施的落差與分析
(一)  時間掌控及分配不易。
為了實踐探究的精神,各領域的老師們設計問題,讓同學們思考、討論及搜尋答案並上台報告。還有製作明信片的部分,因為每個同學繪製的進度不一樣…所以有時上課不見得容易精準控制每個教學活動的時間。
(二)  分組合作討論時,不見得每一組的成員都有投入討論並進入狀況。
老師要在每一組旁觀察學生的討論情形,協助討論進行。不會讓同學發呆。
(三)  引導學生創作。
不論是英文的明信片格式,或是台灣地圖或文物景觀及花磚圖騰的繪製,對七年級的學生,都是新的嘗試。所以老師們在備課時,準備了模板和範本。也提供載具讓同學們可以上網搜尋他們想要描述的英語名詞或圖樣。經過老師的引導,多半能順利完成。
二、成功與失敗經驗分享
(一)  成功經驗分享。
  1. 比起教授會考考科的經驗,本課程老師們多表示,此課程的學生學習動機強,參與狀況良好。課程內容歌曲吟唱和七大洲的朗誦,有很多同學念念不忘,到九年級還朗朗上口,似乎是他們七年級的有趣回憶之一。
  2. 全七年級上完此課程,老師再教授八年級英語的書信課程,輕鬆許多。
  3. 讓學生經過討論,思考並學習各種世界圖騰、美的形式原理,學生會對抽象的理論和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及理解,並能讓學生於上課時更加投入。
  4. 教授此課程,只要能列好步驟,按部就班,大部分的同學都能順利完成。
(二)  失敗經驗分享。
還是有少部分的同學未能完整完成課程的評量– 明信片的製作。但老師們都一致認為,雖然明信片沒有畫好,但至少比學主科時,能多認識並探究台灣文化。因為按照社會科的時數,每周一節,上課很趕,並沒有機會做這樣的認識。英語科也是,平日上課多為教科書內容,沒有機會實際完成明信片並和國外同學交流。
三、未來期許
(一)  保留課程的精神和目標,未來課程的內容也可以根據每一屆學生的程度和需求做些微調整,以符合時
       代需求。
(二)  SDGs課程部份,未來也可以加入一些有關時事或社會新聞事件例子,讓同學更有共鳴。
四、教學建議
(一)  英語領域部分
  1. 明信片的書寫,可以給同學們一個英語模板。學生根據模板改寫為適合自己的自我介紹。
  2. 視訊交流的國家可以上網站尋找。
          A. ISA Project for Global Education
          B. kidlink
  1. 視訊時間轉換
(二)  社會領域部分
  1. 為了培養學生探究思考的能力,課程設計採用很多活動課程,例如:小組討論、繪製明信片,課程時間進度上需要管控,否則容易壓縮其他課程的時間。
  2. 在繪製明信片前,「文化景觀」的選擇以及「文化模式」的分析需紮實完成,才能建立起學生的表現架構。
  3. 在小組討論活動中,有時會有學生反映組員參與度不佳,甚至製造吵鬧,建議可以設計「組員貢獻程度表格」,讓小組成員紀錄彼此完成哪些任務,獎勵貢獻度較高的組員。
(三)  藝術領域部分
  1. 小組活動的時間控制與差異化教學:在進行「世界圖騰知多少」的小組活動時,因組與組之間的討論速度易有落差,須留意時間掌控,在小組討論時巡視各組、給予建議,並適當實施差異化教學,譬如:進度較快之組別可要求深入探討圖騰代表意涵等等。
  2. 實際創作「台灣風情花磚圖騰」之明信片邊框設計時,須留意學生對於題目的切題程度,提供範例及相關素材參考,協助學生發想符合台灣風情的設計主題、並有意識地使用美的形式原理於作品之中。教師也需於學生創作時留意學生的個別進度,給予較慢的學生適當的創作方向,如提供色彩建議、圖案設計建議等,以幫助學生順利的進行創作活動。
(四)  為了深入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果,建議可以用「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中程計畫」網站上的《國際教育
       全球公民素養自評量表》進行前後測作為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