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段 |
建議與反思 |
|
課程實施前 |
|
|
課程實施中 |
|
|
課程實施後 |
(2)建立學生電子學習歷程檔案,紀錄探究、反思與改進歷程,以提升長期追蹤性。 |
|
三、針對教師落實概念為本課程設計的建議
1.教學引導策略
- 善用 SSI(社會性科學議題)與跨國案例,幫助學生看見能源與生活、政策、國際情勢的關聯。
- 在提問設計上,多採用三層次問題(事實性、概念性、辯論性),有助於培養學生探究與思辨能力。
2.課程結構安排
- 保持 5E/6E 探究模式,並確保每一階段均有「探究問題」與「學習產出」,避免活動流於操作而缺乏概念深化。
3.國際教育連結
- iEARN 平台能有效拓展國際視野,建議教師可設計更具挑戰性的跨國合作任務(如比較數據、共創節能行動),而非僅限於心得分享。
四、整體反思與未來調整方向
- 整體收穫:本課程成功結合自然科學、生活科技、閱讀與國際教育,學生不僅增進能源素養,也培養了國際視野與跨文化理解力。
- 主要挑戰:學生在抽象概念理解、跨語言交流與行動落實上仍有落差,需要持續優化。
- 未來方向:
(1)強化在地情境與國際議題的雙向連結。
(2)增設學生自主追蹤的「行動任務」以延伸學習成效。
(3)提供更多跨語言支持與探究工具,培養學生更深層的國際合作能力。
(4)擴大生成式 AI 的應用範疇,將其納入設計思考、跨國合作與行動反思,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與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