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嘉義市立興嘉國民小學

城市。設計。永續世界

:::

教學活動與評量

對應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彰顯國家價值
尊重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善盡全球公民責任

示範教學活動與評量 6

設計理念

重要性:遊戲在兒童的生活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兒童可以藉由遊戲啟發自己的創造力,透過與同儕遊戲,學習合作與學習社交技巧。對一年級新生而言,於學校生活大多懷有期待與些許害怕和適應新校園環境的心境。遊戲是一個探索自己與空間環境關係的起點,而在環境的安全覺察與適當互動思考,是未來擴展生活學習空間的一種基礎能力。
大概念:互動與關聯。
探究焦點:透過遊戲在與環境擬人化互動中,建立自己和空間配置的關係感與情感,並經由遊戲和安全的概念思辨,思考個人在公共場域學習生活的適應行為。再由場域設計歷程,帶入兒童參與的公共場域設計活動建立地方連結。
理念闡述:學生在「安全校園-好好玩」課程,透過「遊戲」與新的學習環境互動,在與環境擬人化互動中,建立自己和空間配置的關係感與情感。依據《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揭示「兒童享有從事適合他們年齡遊戲與娛樂活動的權利」,結合SDGs11.7帶入世界國家對兒童遊戲需求與權利的討論,經由遊戲和安全的概念思辨,思考個人在公共場域學習生活的適應行為。進一步從各國兒童遊戲空間的設計,討論友善兒童遊戲空間的元素,進行校內遊戲空間設計。再由場域設計歷程,帶入兒童參與的公共場域設計活動建立地方連結。
 
(興1-1校園好好玩書寫評量學習手冊)

相關領域

語文、綜合活動、健康與體育

上課節數:20節

年級:1年級

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總結性評量
【我的秘密研究基地】
學生進行自己(小組)秘密研究基地規畫與分享介紹。
  1. 尋找校園空間,利用環境素材(使用紙箱、自然素材或替代器具)創造遊戲空間,賦予名稱。在遊戲空間進行遊戲設計。
  2. 撰寫遊戲公告與說明,並邀請試玩改進分享。
  3. 利用環境素材(使用紙箱、自然素材或替代器具)創造遊戲空間進行個人與小組集體創作。
活動一:校園尋寶(5節)
一、準備活動
教師須先準備學校簡易平面圖,並拍下學校各處所的照片。

二、發展活動
關鍵提問:為什麼學校要有建築物和操場?
(一)我的學校-走訪學校
   1.發現學校場所和其功能。
   2.老師提問甚麼狀況會使用到哪些場所?
   3.各場所裡有哪些設備和功能?
(二)足跡路線:
  1.從走訪過程記錄對應簡易校園平面圖建立空間方位概念。
  2.以自己的方式留下走訪路線,作為日後探查基礎地圖。

三、總結活動
關鍵提問:校園裡的空間有什麼功能?
1.公眾性的功能
統整學校場所的位置與使用目的。
2.個人性的功能
發展個人未來使用場所的想像可能。
教師統整:
學校的學習場所都有其功能和目的,但也是讓學生有其發揮創意使用的可能。
學習目標

國E01-1

學習評量
1.口說評量
2.書寫評量:學習手冊P.1
活動二:校園好好玩(5節)
一、準備活動
1.繪本《為什麼不可以做我想做的?》
2.教師先將學校遊憩的地方(如遊戲器材區)利用相機拍照,做成數位檔案。並拍下學校危險的地方(如施工中的工地)照片。

二、發展活動
關鍵提問:為什麼學校有些地方可以遊戲,有些地方要立禁止說明?
   *下課時你喜歡到校園哪些地方玩?
   *你到喜歡的地方玩什麼?
   *校園裡可遊戲的地方?
   *所有的地方都可以遊戲嗎?
1.發現遊戲基地
   (1)以第一次使用的校園平面圖為基準,記錄第二次觀察校園路線。
   (2)在沿路與各個停靠點撿拾在此地的樹枝和落葉作為地點紀錄素材。
   (3)說出自己最喜歡的校園場所,並使用撿拾的自然素材與撕貼方式,製作自己的校園空間地圖。
   (4)使用「我的遊戲空間地圖」與他人共享紙上遊戲。
2.遊戲好好玩
   (1)分享彼此玩紙上遊戲中的經驗,是不是想做什麼就可以?
   (2)從《為什麼不可以做我想做的?》繪本討論「玩遊戲」為什麼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3)搭配教師拍攝照片與校園尋寶經驗討論適當(安全)又好玩的場所使用方式。
   (4)興嘉好好玩:學生將討論的內容透過圖文方式呈現,搭配校園空間地圖成為遊戲空間使用指南繪本。

三、總結活動:繪本分享
關鍵提問:所以我們可以怎麼玩才能在校園裡好好玩?
學習目標

國E02-1

學習評量
實作評量:學習手冊P.2
活動三:世界遊戲場(5節)
一、準備活動
繪本:
1.《為什麼不可以做我想做的?》
2.《世界的孩子不一樣的生活》
3.《跟著世界各地孩子一起過生活》
4.《遊戲場發生甚麼事?》
影音:
1.公視《日本冒險遊戲場》

二、發展活動
1.遊戲大哉問
關鍵提問:為什麼小孩子需要遊戲?
(教師可從SDGs11.7--「為所有人提供安全、包容、無障礙及綠色的公共空間,尤其是婦女、孩童、老年人以及身心障礙者。」的概念導入教學。)
   (1)從《為什麼不可以做我想做的?》繪本討論「遊戲」對小孩子是什麼?
   (2)小孩子需不需要玩遊戲?
   (3)遊戲可不可以是學習? -遊戲的有用與無用之用
2. 世界小孩都要玩
關鍵提問:遊戲在小孩的生活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功能?
   (1)從《世界的孩子不一樣的生活》《跟著世界各地孩子一起過生活》繪本討論世界上的小孩生活型態。
   (2)世界的小孩在不同生活環境玩的遊戲有什麼不一樣?
   (3)有些地方的孩子住的地方,沒有真正的學校,他們在玩耍中有學習嗎?
3. 世界遊戲場
關鍵提問:遊戲場要由誰來設計?
教師引導學生觀賞不同國家遊戲場,並分享介紹自己國家的遊戲場經驗,引導學生去發現各個國家遊戲場的不同,且有些貧困的國家沒有遊戲場域設置。

   (1)分享自身的遊戲場經驗,與閱讀遊戲公告。
   (2)從《遊戲場發生甚麼事?》繪本討論遊戲場由誰的經驗出發? 以校園遊戲器材區為例,設計一個小孩版的遊戲公告。
   (3)從教師蒐集的各國遊戲場設計案例(哥本哈根、墨爾本、紐約、日本),對照罐頭遊戲模組,讓學生討論遊戲場的元素?並比較學校或社區(城市)遊戲場的設計差異? 對應先前討論的兒童遊戲需求,對學校遊戲空間提出校園遊戲場元素。
   (4)學生最喜歡的遊戲場票選。

三、總結活動:分享遊戲設計元素以及考量
關鍵提問:所以遊戲場的設計元素要考量什麼?
學習目標

國E01-2、國E05-1、國E05-2

學習評量
1.口說評量
2.實作評量:學習手冊P.3、P.4
活動四:秘密研究基地(5節)
一、教學準備
繪本:
1.《我的秘密研究基地》
2.《STEAM故事屋:遊樂場大改造》
影音:
1.台灣兒童遊戲場
2.公視《日本冒險遊戲場》

二、發展活動
關鍵提問:學校可以遊戲的地方只有遊戲器材區嗎?
1. 從《我的秘密研究基地》繪本討論校園可從事遊戲的空間。
2.尋找自己(小組)的秘密研究基地。
3.以空白場地規畫兒童遊戲場
   -校門口封街
   -北門空白草地
   -校園場地
鼓勵學生利用空間、體能器材等設計遊戲活動。

4.從《STEAM故事屋:遊樂場大改造》討論依照兒童遊戲元素設計的創意遊戲與公告,說明遊戲規則與注意事項。
5.邀請小組試用調整器具或改變新玩法。
6.擇一日期進行遊戲場開幕,邀請學校同學或班級進行玩耍給予建議。

三、總結活動:遊戲場閉幕分享
關鍵提問:所以一個好的遊戲空間能提供甚麼功能?
1.運用4F提問作為分享架構,邀請分享參與遊戲歷程與發現。

   (1)事實:我玩了哪些遊戲?
   (2)感受:哪些遊戲令人印象深刻?為什麼?
   (3)發現:好玩的遊戲空間有什麼樣的特色及功能?
   (4)未來:未來我可以如何在學校進行遊戲?
2.邀請學生分享後,將大家的答案統整於黑板上,並運用豆豆貼票選彙集全班的意見,進行討論整合。
學習目標

國E02-1

學習評量
實作評量:學習手冊P.5、P.6

設計理念

重要性:隨着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土地變為城市用地,本校學區即為一個新市鎮案例,兒童在城市環境中成長,城市環境對他們的成長起决定性作用,兒童是相對需要照應的族群,若能照顧到兒童需求來規劃城市環境,這樣的城市環境不僅有助於兒童的成長,兒童也在思索過程建立自身與公共空間的公民權利與義務互動思維。
大概念:互動與關係。
探究焦點:讓學生觀察自己居住的社區,探究舒適社區具備的條件。
以步行者行走的經驗,從街區空間的「安全防護」、「舒適感」、「心理愉悅」三個層面的五感紀錄與採集,討論街區空間設計友善行人的現狀。認識世界兒童上學路徑,討論步行空間規劃對兒童的重要,再從哥本哈根認識步行城市設計,以及巴黎、曼谷、東京等城市為行人漫步的街道設計,討論友善兒童街區應該具備的條件。藉由上下學路線地圖設計,標示學校周遭非友善街區,並設計標誌,進行友善街間改善建議。
理念闡述:兒童在城市環境中的困境中環境建構影響兒童在健康衛生、保護和參與的限制(聯合國國際兒童基金會,兒童友善城市環境設計手冊)。我們關心兒童,也帶學生在公共領域關心自己,課程拓展一年級對空間的公共性思維至社區,導入SDGs11.2/11.7概念,從世界城市人性尺度設計(Jan Gehl,人的城市)萃取「安全防護」、「舒適感」、「心理愉悅」三個層面,與國際友善行人街道設計,討論友善兒童街區應該具備的條件。

(興2-1舒適街區書寫評量學習手冊)

相關領域

語文、綜合活動、健康與體育

上課節數:20節

年級:2年級

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總結性評量
【友善兒童舒適街區】
學生在友善兒童舒適街區任務中,應用書面或海報設計,完成心中的舒適街區設計圖並發表。
學生理解舒適街區的樣貌,覺察全球議題在地方的呈現,設計出舒適安心城市。
以上學路線,探險小書為基礎與國際兒童現況為參考,以書面或海報設計呈現,使讀者更易閱讀。
活動一:社區小柯南 go!go!go!(5節)
※此處為學校在地脈絡:各校可依據在地特色規劃此節活動,建議課程自在地經驗與國際案例進行對話。

壹、社區小柯南
一、準備活動
家、學校路線,認識圖示、方位。
關鍵提問:我的上學的路線是什麼?

二、發展活動:我的上學路線

老師:呈現社區大地圖(學習手冊P.1),讓學生認識學校四周圍環境。
  1. 請學生找出八個地點(○1全家○ 7-11○3民生國中○4嘉義大學○5重慶路○6溫州一街○7郵局○8八掌派出所)的正確位置,在(  )中寫出代號。
  2. 請學生根據自己的住家位置進行規劃上放學路線。
  3. 請學生將自己上學及放學路線,在(學習手冊P.1)中分別用不同顏色標示出來。
三、總結活動
  1. 小組:和其他成員進行意見交流分享。
  2. 師生:全班進行綜合討論、分享及歸納。
貳、你家我家-認識社區地圖
一、準備活動

藉由社區地圖,讓全班學生認識興嘉國小四周圍的主要街道。
   東邊:新民路
   西邊:溫州一街、南京路
   南邊:世賢路三段
   北邊:重慶路、徐州街、興業西路

二、發展活動

請學生把學校周圍的重要街道分別塗上不同的顏色。
   東邊:新民路(綠色)。
   西邊:溫州一街、南京路(粉紅色)。
   南邊:世賢路三段(黃色)。
   北邊:重慶路、興業西路(藍色)。


三、總結活動
全班進行綜合討論,教師進行歸納。

參、社區你我他-觀察社區機構商家
一、準備活動

社區地圖圖片,指著社區大地圖上的圖例提問。
  1. 「  」標誌,代表哪個地方 ?
  2. 英文字母大寫的「  」是什麼地方 ?
  3. 紅色愛心「  」 ,代表什麼意思 ?
二、發展活動
1.老師利用社區地圖,請學生依照提示找出下列地點與圖例的關聯性並進行配對。
 
●餐廳                   醫院
郵局                   回收站
加油站               圖書館
學校                   寺廟 
2.連連看,完成學習單。
3.透過圖片全班進行綜合討論。

三、總結活動
關鍵提問:我們從什麼方式來紀錄上學路線與周遭環境?
  1. 歸納~地圖是地表的縮影,地表的現象非常複雜,所以常常需要加以簡化,並且用簡單的符號或圖形來表示。這些用來說明地圖上各種符號所代表的地理位置或建築,就是「圖例」。
  2. 鼓勵~請學生發揮巧思嘗試設計圖例。
  3. 叮嚀~戶外教學行前準備和注意事項。
學習目標

國E02-1、國E12-2

學習評量
1.口說評量
2.書寫評量:學習手冊P.1
3.討論評量:學習手冊P.2
4.書寫評量:學習手冊P.3
活動二:社區探險隊(6節)
※此處為學校在地脈絡:各校可依據在地特色規劃此節活動,建議課程自在地經驗與國際案例進行對話。

壹、社區走踏
一、準備活動
  1. 關鍵提問:我有哪些社區公共鄰居?怎麼走去和他們互動?
  2. 老師先在教室說明探訪的路線規劃,以及指導學生行走的安全與社區探查應注意事項。
二、發展活動
  1. 行經「重慶路」、「南京路」、「上海路」、 到遴近商店「7-11」、「全家」、「全聯」、「巧松」、「大九九」及機構「郵局」等。
  2. 老師沿路介紹商店或機構名稱,學生觀察紀錄。
  3. 走踏後學生分享觀察的紀錄。
三、總結活動:分享拜訪社區的心得與收穫。

貳、興嘉好鄰居
一、準備活動
  1. 事先蒐集或拍攝社區公共設施的照片,如:警察局、里民中心、郵局等。
  2. 教師提問會在社區中有哪些鄰居﹖和我們生活有什麼關係?
二、發展活動
  1. 討論並記錄:社區好鄰居在哪裡?什麼時候你會去需要這些地方﹖
  2. 將學生所記錄的好鄰居,學生進行分類,並進行統計與發表。
  3. 引導學生覺察生活中幫我們做事的人,感謝社區中為我們服務的人。
  4. 教師透過《上街買東西》繪本引起動機,設計採購任務單,家長賦予學生採購任務,請家長與學生討論,教師帶領學生實際前往目的地進行採購,索取統一發票,並將買回來的物品帶回家。
三、總結活動:分享與討論
 
參、標誌與安全

一、準備活動
關鍵提問:為什麼走進社區時有那麼多標誌?為什麼我不選擇某些路走?


二、發展活動
  1. 進行踏查活動時,引導學生用自己可完成的方式進行記錄,例如拍照、仿畫等方式完成學習單,認識所居住的社區。
  2. 標誌大搜查:觀察故事中有哪些標誌?在生活中有看過這些標誌嗎?請畫畫看。
  3. 觀察與比較﹕標誌大不同,觀察自己畫的標誌和上街踏查看到的標誌有哪裡不同?
  4. 大家來創作標誌:思考在學校中需要什麼提醒標誌。
三、總結活動
從「SDGs11.2—為所有人提供安全、可負擔、易於使用及永續的交通運輸系統,改善道路安全,尤其是擴大公共運輸,特別注意弱勢族群、婦女、兒童、身心障礙者及老年人的需求。」的概念,針對學生創作標誌的分享,討論創作的理念並進行相關反思。

肆、社區大發現
一、準備活動
關鍵提問:為什麼我們不常在社區行走?而是家長透過交通工具載我們移動?

二、發展活動
  1. 帶領學生實際走踏社區,並完成學習單記錄(探險九宮格)。
  2. 引導學生觀察環境所給予的感受,從地板舖面設計、牆面、地上圖示標誌、休憩遊戲空間等。
  3. 小組發表與分享。
  4. 教師進行歸納與統整。
  5. 將學生所蒐集與探究的成果,製作我的社區探險小書。
三、總結活動
關鍵提問:什麼樣的社區會讓你想出來走路?家長也安心讓兒童外出行走?
學習目標

國E02-1、國E12-3

學習評量
1.觀察評量
2.實作評量
3.口說評量
4.合作討論
5.學習手冊P.4
活動三:世界兒童上學路(9節)
壹、步行兒童的冒險
一、準備活動
關鍵提問:為什麼步行的空間對兒童是重要的?

二、發展活動
從報導<亞太兒童上學路>、繪本《世界兒童上學去》連結自己的上學路線。
  1.    全世界的孩子都會上學,你知道他們是怎麼到學校的嗎?繪本中提到13個國家,哪一種上學方式最特別,分享你的想法。
  2.    從不同的上學方式中,你觀察到這些地方和你所居住地方有什麼差異?
三、總結活動
  1. 討論兒童上學路徑與自身空間環境的異同。
  2. 對照自己的社區探險小書,討論兒童上學路的冒險與風險。<獨自活動、城市服務、道路>。
貳、哈囉!步行城市-認識步行城市
一、準備活動
步行城市照片展示及圖片引導學生認識步行城市。
   A哥本哈根

   B日本

   C巴黎

   D曼谷

二、發展活動
教師從「SDGs11.7—為所有人提供安全、包容、無障礙及綠色的公共空間,尤其是婦女、孩童、老年人以及身心障礙者。」的概念進行引導。
  1. 請學生分享自己所觀察到步行城市(哥本哈根、日本、巴黎、曼谷)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2. 分享最喜歡的步行城市(元素),包含街道連通性、環境綠美化、道路的寬廣與設計、人行道、建築規畫與設計。
三、總結活動
  1. 教師歸納步行城市需有哪些要素?
  2. 請學生觀察可以使社區更適合步行的方法。
參、友善兒童的舒適街區
一、準備活動
  1. 展示步行城市圖片
  2. 社區道路及人行道照片
  3. 以上學路線、社區探險小書、互動經驗、世界兒童上學路、步行城市元素為基礎,進行學校周遭社區上學路徑空間設計。
二、發展活動
1.舒適街區設計單
2.設計要素討論與記錄
   (1)標誌:引導學生從標誌觀察,哪些標誌有助於舒適街區的規畫。
   (2)立面:立面或牆面的設計,可以改變成或增加的設計。
   (3)鋪面:觀察地板舖面設計,從舖面材、顏色等,引導與警示。
   (4)休憩空間:從記錄的休憩空間,可以如何改善,讓吸引更多人步行。
   (5)安全防護:在安全的防護上,舒適的街區要符合哪些條件。
3.兒童發聲:世界兒童上學現狀
4.完成心中的兒童的舒適街區設計圖。

三、總結活動
1.兒童舒適街區創作展與發表。
2.發表內容包含:

   (1)我想解決的街區問題是什麼?
   (2)我的設計理念及解決策略。
   (3)我想將我的方案介紹給哪一個國家?為什麼?
3. 分享後共同檢視並反思街區創作是否有達成SDGs11.7的目標。
學習目標

國E04-1、國E12-1、國E12-3

學習評量
1.書寫評量:學習手冊P.5
2.實作評量
3.合作評量:學習手冊P.6

 

設計理念

重要性:人類活動影響環境樣貌,理解人類行為對環境的影響,方能達到永續的理念。
大概念: 互動與關聯。
探究焦點:人類活動與社區生活樣貌形成的關聯。
理論背景:
  社區是社會組成的基本單位。過去農村時代相對緊密的生活空間與人際交流,在工業化之後城市人口聚集,城市裡有著相對私密且相不干擾的建築設計與街區規劃,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因為空間結構改變,生活、工作、休閒隨之分區切割,公共與私有界限更明確。
  「私」以外的空間,雖屬於「公」,但少了「私」的連結,難以出現公共層面的認知,反而被認為屬於政府所治理,公共空間中的人際連結性更顯薄弱,逐漸轉向網路虛擬空間建立社群尋求個人化的連結。人們對於實體空間,漸漸失去主動性,隨之而生的公共問題與生活型態,該有甚麼樣的界限與連結?
  低年級與中年級課程從學校、家庭、社區網絡的參與和行動,引導學生進入公共空間的思考,培養其創造社會改變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從認識社區的生活機能進入社區生活空間,發現全球化脈絡下的地景變化,並相對照世界城市在社區設計的案例,比較嘉義市興嘉重劃區與的異同,探討社區發展的可能性。
理念闡述:
  人類活動影響環境樣貌,學生須能夠理解人與社會互動的過程及兩者之關連性,並透過行動進一步影響所處環境,才能做到愛惜自己的環境,進而從一個被動的事實接受者,成為一個主動的未來創造者。
  以任務型課程規劃,學生經由地圖的設計,培養學生系統思考與規畫執行的能力,呼應總綱核心素養「A2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再透過社區提案提出符合需求的設計,結合SDGs11.3「提升具包容性、永續的都市化和參與程度,在所有國家落實整合性、永續的人類安住規劃與管理」理念,培養學生主動關注公共議題,呼應總綱核心素養「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興3-1活力社區書寫評量學習手冊)

相關領域

語文、社會、藝術

上課節數:20節

年級:3年級

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總結性評量
【社區提案設計】
基於在地社區與國際城市比較的探究,觀察社區中認為需要改善的地點,結合個人經驗與反思,提出自己的改善方案。
1.畫出設計圖,並標示出改善地點與改善方法。
2.透過發表會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社區提案設計。
活動一:社區小達人(5節)
※此處為學校在地脈絡:各校可依據在地特色規劃課程活動,建議課程自在地經驗與國際案例進行對話。

壹、認識興嘉社區
一、準備活動
  1. 教師準備社區照片,學生準備家裡有關社區的老照片或故事。
  2. 教師提問:你知道自己居住的社區名稱嗎?社區裡有什麼特色?
二、發展活動
關鍵提問:興嘉社區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成衣商店集中?
  1. 教師利用福民里的社區照片,介紹學校所處的社區環境、人文景觀。
  2. 學生分享蒐集社區老照片,訪問家人,建構社區之前的樣貌。
三、總結活動
  1. 教師針對照片內容提問,學生回答關於社區的相關問題:所以每一處社區變化除了人在環境的生活外,也可能受到什麼樣的全球化影響?
  2. 教師就新舊對照,引導學生討論哪些地景是全球化時代的產物及其在生活的影響。
貳、社區踏查
關鍵提問:人類商業的聚集經濟如何影響社區環境樣貌與商業活動
?
  1. 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社區踏查
  2. 學生攜帶社區地圖、手冊進行踏查記錄。
學習目標

國E03-1

學習評量
口說評量
活動二:社區生活地圖(9節)
壹、我的社區生活主題
關鍵提問:社區裡有什麼樣的生活主題,我如何透過地圖來呈現?
一、準備活動
教師提問:在一天的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哪些事情?請你說一說。

二、發展活動
  1. 請學生將一天至一週中,會遇到的事情先以便利貼一項一項寫出來,貼在小白板上。<學生可能回答:吃早餐、買衣服、去補習、看醫生……等等>。
  2. 接著請學生分組討論,試著將這些活動(寫下的便利貼)分類。<這些活動的分類方式,學生可能會發現,有些是屬於飲食,有些屬於學習,有些屬於服飾相關……>。
  3. 分組上台報告分類結果。<學生可能會將吃早餐、吃午餐、吃點心零食分成同一類,補習、學英語、學樂器同一類、看醫生、上藥局同一類……等等>。
三、總結活動
關鍵提問:我的生活分類方式,能怎麼定義社區生活的主題?
  1. 教師歸納:我們的活動,大致可以依照「食衣住行育樂」等分類,再進行細項分類。<如飲食還可分成早餐、午餐、晚餐、點心類……等等>。
  2. 學生進行分組。
  3. 學生分組討論小組的社區地圖主題。<適時引導學生,在這個社區生活,可能會遇到那些事?而對應這些事發生的地點又會在哪裡?這些地點我們是否可以用主題把它串聯起來?使學生討論出如美食地圖、學習地圖、醫療地圖……等>。
貳、手繪地圖我最行
一、準備活動
教師提問:如果今天有人到你的社區拜訪,你可以用什麼方式來為他介紹社區呢?(教師可引導利用地圖介紹-為什麼使用地圖以及如何呈現?)

二、發展活動
  1. 教師利用學習手冊,提示學生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
  2. 學生分組討論小組的社區地圖主題,並將地點分類。
  3. 教師展示地圖範例,指導學生商店景點的地圖符號設計方向,與地圖圖名的設計。
    1. )提示學生,「地圖符號」,也就是景點在地圖上的代表,可以使用圖畫符號(實景繪圖),也可利用幾何符號、意象符號、文字符號等。目前社區生活地圖請學生使用圖畫符號作為社區生活地圖的符號。
    2. )教師提示,關於地圖圖名的設計,除了要簡單易懂,圖名文字也可利用圖像與文字結合的方式,提高趣味性。如服飾地圖中某些筆畫可以用衣服、褲子來取代。
  4. 學生依照小組紀錄的商店景點,分工合作,設計各景點的地圖符號。
  5. 學生根據基礎底圖,將街道描繪在地圖紙上。<基礎底圖使用google map,將選定的範圍列印下來,在指導學生按照比例將底圖畫在八開的畫紙上>。
  6. 學生將地圖底圖塗上顏色。
    1. )教師提示學生,在地圖上,我們通常會用特定顏色來代表某一件事物,舉例如下:藍色是水文、綠色是草地或山林、黑色是橋梁道路……等等,地圖上有慣用的顏色,不能使用錯誤以免讀圖的人誤判。另外,底圖顏色必須考慮到色彩美學,避免看不清文字。顏色的搭配,要讓讀圖的人覺得舒服且看得清楚。
    2. )指導學生利用色鉛筆均勻上色,並可運用疊色的技巧。
  7. 學生將設計好的地圖符號,剪貼在地圖底圖上。(教師提醒學生,在地圖符號黏貼時,要注意地點的正確性,以免貼在錯誤的位置,必要時可以使用google map作為協助的工具)。
三、總結活動
  1. 各組發表自己的地圖,並跟同學介紹設計理念。教師提問:
    1. )請你們試著說看看,你們為什麼選擇這一個主題?
    2. )在設計地圖符號的時候,設計的原則是什麼?
    3. )圖名與外框的設計方向為何?
    4. )你希望這張地圖的使用者能夠瞭解你想傳達的哪個訊息?
  2. 從生活地圖中討論哪些生活結點已經無法脫離全球生活的脈絡,或是哪些是當代全球化生活的地景,為什麼會產生?以及其與學生社區生活的關係。
  3. 針對地圖繪製,請學生自我檢視參與程度,完成手冊自評表。
學習目標

國E03-2

學習評量
1.實作評量
2.口說評量
3.實作評量:學習手冊P.3
4.實作評量:學習手冊P.5-P.8
5.實作評量:學習手冊P.10
活動三:小小社區規劃師(6節)
壹、社區事,我的事
一、準備活動
教師提問:「在你進行社區踏查時,你有沒有發現社區有哪些地方對那些族群比較不友善?我們可以做出什麼樣的建議來改善它?」(教師可從「SDGs11.3--提升具包容性、永續的都市化和參與程度,在所有國家落實整合性、永續的人類安住規劃與管理」—的概念導入教學。)

二、發展活動
關鍵提問:居住在社區的居民,為什麼要關心自己所處的環境?
  1. 世界正在改變中」:教師播放兩則影片,德國與台灣的社區營造短片,介紹社區營造的概念。
  2. 共讀繪本-街道是大家的。從繪本中委內瑞拉孩子對生活空間的想像與要求,認識到社區居民,可以主動提出自己的社區改善計畫。
  3. 認識社區營造範例:以日本古川町嘉義市福民社區為例。觀看照片及影片,認識日本與自己社區的社區營造成果。
三、總結活動
  1. 學生根據影片與簡報內容將兩個例子的重點用表格記錄下來。
  2. 教師歸納,社區的改變,需要社區居民共同參與。

貳、我的社區提案設計
一、準備活動
教師提問:在社區踏查的過程中,你發現社區有那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呢?

二、發展活動

  1. 教師說明設計思考的步驟(參考設計思考五步驟及DFC的設計方式。教師需引導,提案必須是有必要性的(如增設購物中心可能就較不需要),可具體實施的(如蓋遊樂世界或是機場就不可行,空間規畫必須呼應SDGs11.7)
  2. 學生依照學習手冊P12思考並規劃自己的社區提案設計。
三、總結活動
  1. 學生分享自己的社區提案設計。<說明提案理由,設計方向,預期效果等>學生可參酌使用以下起始句:我的提案設計是……設計這個提案的原因是,我觀察到……因此我的提案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協助、造成什麼樣的改變)
  2. 學生完成學習手冊P.14學習心得。
學習目標

國E04-1、國E12-1、國E12-2

學習評量
1.實作評量:學習手冊P.11
2.實作評量:學習手冊P.12、社區提案設計圖紙
3.口說評量
4.總結性評量:社區提案設計
5.實作評量:學習手冊P.14

 

設計理念

重要性:居住於城市的人們在生活空間建構各種生活型態,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體察城巿的環境,對身處環境能有感受,經由認識、理解、關懷及實際行動,讓城巿變得更美好。
大概念:互動與關聯。
探究焦點:課程設計從探訪學校在地城市林業文化入門,了解城市林業發展與木都文化的形成和國際產業息息相關,進而針對文化現象,透過資料蒐集、說明文字撰寫及地圖繪製的過程中,認識城市文化不同的樣貌。嘉義市(學校在地)作為一個有歷史故事的城市,外來文化在此留下了足跡,我們利用新舊建物、飲食 與各國文化的連結,一窺國際文化的樣貌,除了認識自己的城市,也拓展國際視野。結合SDGs11.4「進一步努力保護和捍衛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理念,從中體認到文化保存的重要性,致力於保存並推廣自己的文化。
理念闡述:
  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可從個人、家庭、社區,延伸到所處的城市,同時城市的發展鑲嵌於全球脈絡,涉及多層次的空間思考。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認識自己的城市? 進而理解它然後關懷它。本課程希望能讓學生能藉由蒐集有關城市的生活文化資料,透過畫地圖更加認識城市,也讓更多人經由使用地圖來認識居住的城市。
  我們選擇利用地圖製作來認識城市空間地理的生活文化。空間認知能力,是人得以在各地通行的基礎,人的空間知識,可能依靠直接的探測經驗形成,也可能從地點之間的整體關係,獲得俯瞰性的知識,像是閱讀地圖。一份完整的導覽地圖,所要呈現的不只有地景、地貌等符號,還包含了景點的介紹,我們在課程中選擇了社會領域裡對於環境觀察、資料蒐整與應用;語文領域中說明類文字的書寫;以及藝術領域使用視覺元素,表達自我感受與想像;期望能透過不同領域的多元觀點,建構學生對於城市空間的人文素養與環境關懷。

(興4-1城市文化脈動書寫評量學習手冊)


※本課程設計為學校在地脈絡:各校可依據在地特色規劃課程活動,建議課程自在地經驗與國際案例進行對話並留意全球脈絡。

相關領域

語文、社會、藝術

上課節數:20節

年級:4年級

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總結性評量
【小小城市文化導覽員-地圖發表與導覽】
  1. 畫出城市主題文化地圖,包含地圖面與說明頁。
  2. 透過發表會的方式,介紹自己的地圖、導覽自己的城市文化。
  3. 優秀導覽與地圖作品,以影音方式呈現在學校網頁,供作參考與推廣,與姊妹校交流時做為內容項目之一。
活動一:城市探索——林業文化出遊趣(4節)
林業園區校外教學
一、準備活動
教師規劃城市文化主題之校外教學,本單元以林業文化為例。

二、發展活動
  1. 畫我城市印象:依直覺畫出你對你居住城市的印象。提問:
    1. )你為什麼畫這個呢?
    2. )居住在這個城市,你有什麼感覺?
    3. )假日時,你在○○市去過了哪些地方?你發現什麼?
    4. )這些地方與我們的城市有什麼關聯呢?
  2. 一起來探索:選擇學生所討論分享的城市林業文化園區作為進入城市生活與文化的入口,分別走訪火車車庫園區、檜意森活村,認識城市歷史變遷、文化特色、從文化保留與創新思考居民與文化互動的狀態。
三、總結活動
反思所見所學,將探索與發現到的本土城市文化主題紀錄於學習單中。
學習目標

國E03-1

學習評量
學習單
活動二:城市生活——尋找文化脈動(2節)
生活文化在我嘉
一、準備活動:戶外教學經驗回溯提問(4F提問)
  1. 事實:「在戶外教學中你看見什麼?聽見什麼?」「人們在這些地方做些什麼事?」
  2. 感受:「在戶外教學過程,在哪些地方你有什麼特別的感覺?(情感、情緒)」
  3. 發現:「戶外教學的地區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我們用什麼方式認識這些地方?其他人用什麼方式認識這些地方?」、「我們每天生活在城市裡,這座城市現在是什麼樣子?它是怎麼在改變的呢?」
  4. 未來:「你想像中這個城市的未來是怎樣的?」
二、發展活動
1. 從世界城市看我們的城市:教師帶領學生認識世界主要大城市的別名,並討論名稱由來。

   (1)巴黎-花都-充滿多樣性的風格與美-文化導向。
   (2)倫敦-霧都-氣候環境多霧+工業化-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影響。
   (3)維也納-音樂之都-豐富的音樂歷史遺產-文化導向。
   (4)高雄-港都-高雄港所在的城市-人類經濟活動。
   (5)嘉義市-「木都」與「畫都」之名-從產業與人類文化活動而命名。
2.城市生活彙集
關鍵提問:如何尋找城市的文化脈絡主題?可以用什麼方式來呈現?
   (1)教師提問:「世界主要大城市的別名,可能代表了城市的某一種特色,想一想,我們可以找出嘉義市的哪種特色呢?先從你曾經在這個城市的什麼地方、做過什麼樣的事開始發想。」
學生利用便利貼,將自己曾經在城市的那個地點、做過哪些事情記錄下來。
   (2)學生將便利貼內容與同學分享,看看有沒有人曾經在相同的地方,做過相同,或是不同的事。
   (3)教師歸納:我們每個人每一天會在城市裡,進行各種不同的活動,而這些連結成的脈絡,也就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4)學生連結三年級社區生活地圖的舊經驗,師生共同討論,訂出自己組別地圖的城市生活主題。例:
       a.主題式地圖:如書店地圖、甜點地圖……。
       b.議題式地圖:如療癒地圖、親子地圖……。
   (5)教師展示各類城市導覽地圖的範例,讓學生作為參考。可參閱:
       台南旅遊網
       嘉義觀光旅遊網 
3.學生分組討論,選擇有關城市生活的主題,進行構思與發想。
教師提問:
   (1)從便利貼裡的地點,我們看到了什麼?
   (2)你們會用什麼方式來替它們做分類?例:所在地點、功能、故事、年代、族群……等等。
   (3)我們曾學過的分類方法,哪一種適合來做分類紀錄? (學生可利用心智圖或是曼陀羅思考法等,完成城市主題生活地圖的構思圖。)
4.使用跟同學分享自己的主題內容,並可對同學的主題提出建議。
   (1)學生介紹小組的主題,包含選擇這個主題的原因。「我們希望可以讓使用地圖的人……」。
   (2)接受其他同學提問,可釐清方向,也可接受建議。例如:我覺得這個主題還可以增加的地點有……。
5.教師請學生針對自己小組的主題,進行資料蒐集的課後作業。(未指定蒐集方法,以學生的經驗進行作業。)
6.資料蒐集方法
   (1)小組成員分享資料蒐集的成果。
   教師提問:
   「你是如何蒐集到手邊的資料?」
   「資料的內容,是否符合你的主題?」
   「在蒐集過程,有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怎麼做可以讓你更迅速且能蒐集到符合主題的資料?」
   (2)教師歸納學生蒐集資料的方法,並指導學生蒐集資料的方法。
       a.如果要參考書籍,在圖書管理系統上應如何鍵入關鍵字搜尋。
       b.使用數位圖書館(如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的電子書資料庫,應如何使用。
       c.使用網際網路搜尋,應如何鍵入關鍵字與選擇自己所需的資料。
   (3)所蒐集的資料不全然是正面的訊息,若是有不同的意見, 也可予以保留,作為地圖探究發表時的參考資料。
*摘要與紀錄
7.教師指導學生將所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分類、擷取重點並轉化成簡易說明文字。
教師提問:
   「讀了你所蒐集的資料,要使用什麼方法做摘要,能讓讀者從簡單的文字中,得到所需要的資訊?」
   【如:從找到的三份有關營林俱樂部的資料中,先畫出相同的文字內容,這些就是要介紹營林俱樂部的重點,再將三份資料的文字敘述統整後,編輯成一小段說明文字。】
   「如果要讓讀者能了解地點(內容),要包含哪些訊息?」
   【例如:位置訊息、外觀描述、功能特色、推薦原因… 】

三、總結活動:課後作業
學生依照小組分配的部分,進行地圖符號設計與文字編輯,完成學習手冊 。
學習目標

國E04-1

學習評量
1.學習手冊P.5
2.學習手冊P.6
3.學習手冊P.9-P.11
活動三:城市交匯-文化融合(2節)
異文化在嘉
一、準備活動
教師以「SDGs11.4-進一步努力保護和捍衛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為活動主題,準備相關資料及影片。例:以嘉義火雞肉飯、阿里山森林鐵路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為例(學校在地脈絡)。

二、發展活動
關鍵提問:嘉義市歷經的不同文化衝擊,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 
1.教師提問:
  • 簡單的一碗火雞肉飯,融合了三種飲食文化,你知道是哪三種嗎?米飯-台灣、醃黃蘿蔔-日本、火雞肉-美國
  • 你曾經在這個城巿中,看過哪些其他異國文化的歷史痕跡?例如:我們去檜意生活村,看到的……
  • 除了建築物外,還有其它的嗎?
  • 這些的異國文化為何會在嘉義巿看得到呢?
  • 除了歷史遺跡之外,在全球化與地球村的影響之下,外來文化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那些影響呢?
A.從建築、飲食兩方面探索嘉義市異國文化的痕跡。
B.請學生利用平板或電腦,使用google關鍵字搜尋,將找到資料經過篩選、摘要,記錄在學習手冊中。

 
2.師生進一步探討文化融合對本土文化帶來的影響。(例如:日本文化帶來的和室空間在現代家庭中的角色。)

三、總結活動
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保存在地文化的重要性。(文化若不保存,我們可能會失去什麼?生活文化屬於族群的共同記憶,保存可以……)
學習目標

國E04-1、國E04-2

學習評量
學習手冊
口語評量
活動四:城市地圖—手繪地圖遊城市(8節)
地圖手繪
一、準備活動
教師準備畫紙、描圖紙,學生準備畫筆等工具。

二、發展活動
關鍵提問:一張易於閱讀與使用的地圖,包含的要素有哪些?
1.教師展示各式地圖摺頁,學生選擇各組的摺頁方式。【可依據地圖的主題、圖文多寡等來選擇適合的摺頁方式。】
2.學生分組討論適合的摺頁方式,並在地圖底紙上畫出大概的版面配置。

教師提問:

  • 參考地圖說明範例後,你覺得什麼樣的呈現方式最簡明易懂?為什麼?
  • 以你們的地圖主題,哪一種排版方式最能完整呈現資訊內容 ?
3.排版教學:排版構圖簡介與操作

4.底圖描繪:小組根據主題範圍,選擇適合的地圖底圖,教師指導學生使用描圖紙,將基礎底圖描繪在描圖紙上。
<教師協助學生將將選定的範圍的底圖列印或是複印下來, 再指導學生利用描圖方式將底圖畫在四開的描圖紙上。>

5.底圖配色:學生將地圖底圖(正面)塗上顏色。

 
  • 地圖顏色符號慣例。
  • 色彩搭配。
  • 上色運用疊色的技巧。
6.地圖要素比例尺的繪製,指導學生將比例尺繪製在地圖上。
(因四年級學生尚未學到數學的比和比值,因此這裡只導入比例尺概念,並沒有實際讓學生學習計算。)

7.地圖要素:地圖圖名設計
教師指導學生,可將地圖的圖名文字做圖像式的處理,以表現地圖的特色。

8.地圖要素:指北針的設計
教師提示學生,地圖的指北針符號也是地圖的重要元素,可跟使用簡單的符號,也可繪製羅盤,或是根據地圖主題自行設計符合的指北針,請學生根據學習手冊中指示設計指北針。

9.地圖要素:地點的分類及圖例設計
教師指導學生將自己地圖的地點分類,同一類的地點設計同一圖示,並繪製於地圖上。

10.地圖說明:學生將圖示及說明文字寫在地圖反面,完成地圖。

三、總結活動
教師檢視各組學生地圖作品,並指導修正與美工編排。

學習目標

國E03-2

學習評量
  1. 學習手冊
  2. 學習手冊p12
  3. 學習手冊p15
  4. 實作評量:地圖
  5. 實作評量-城市文化地圖
活動五:城市導覽-小小城市文化導覽員(4節)
壹、發表會的準備
一、準備活動
教師提示學生:「班上將利用完成的地圖進行發表會,此張地圖會分享給國外姐妹校的學習夥伴。小組必須對自己的地圖作品進行介紹,也對這個主題你們的研究發表想法,想一想,應該有哪些準備工作呢?」

二、發展活動
關鍵提問:
  • 針對自己的地圖主題,嘉義市的優勢與劣勢是什麼?
  • 我可以做什麼來維持優勢與改變劣勢?
  • 如何將城市的特色介紹給國外的友人?需要留意什麼?

1.小組成員準備地圖成品,並安排地圖解說。


(1)擬定地圖發表內容大綱
(2)地圖解說包含:主題選定、資料蒐集、地圖符號與文字編輯,過程中的理念、想法、作法、修正過程等。本課程利用PMIQ 的學習策略,讓學生針對自己的地圖主題做報告。學生依據蒐集的資料,統整與歸納。地圖呈現的是正向的資訊,但是在過程中也會發現影響發展的不利因素,可就多方面提出建議。
P:根據我的主題,我覺得○○市在這方面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M:根據我的主題,我覺得○○市有哪些方面可以再更好?
I:這個主題在我蒐集資料的過程中,有哪些有趣的想法或發現?
Q:關於我的主題,我還可以再深入探討哪一方面的問題?或是提出什麼樣的建議?

2.各小組針對自己完成的地圖進行解說。

三、總結活動

  1. 教師請學生聽完其他組的分享後,回想整個課程進行的過程,針對自己學到的、想到的、看到的記錄下來,完成本單元課程的學習心得記錄在學習手冊上
  2. 教師使用 4F 提問,引導學生心得寫作。起始句:在這次的活動中,我學到……(Fact),活動讓我覺得……(Feel),其中我發現了……(Find),以後我可以把這次……的經驗,用在……(Future)

貳、城市文化地圖發表會

一、準備活動
   學生準備地圖與發表內容。

二、發展活動

  1. 班級課程發表:學生在班級上,針對自己的地圖主題,對全班發表。
  2. 結合課程成果展,讓學生回顧整個學習活動歷程,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分組進行課程解說與地圖導覽。(導覽時間配合成果展導覽排定時間)
  • 自我介紹
  • 課程目標
  • 學習活動歷程
  • 地圖主題的介紹(包含 PMIQ)
  • 邀請大家利用地圖進行城市探索

三、總結活動
1.綜合討論:

  • 各組分享的導覽地圖可以如何幫助第一次認識嘉義的外國人?
  • 目前的設計適合與國外姐妹校交流分享嗎?可以精進的策略為?
2.全班共同選擇優秀導覽作品,錄製影片,作為姊妹校交流使用。

學習目標

國E03-1、國E04-1、國E12-1、國E12-2

學習評量
  1. 學習手冊 p16~p17
  2. 學習手冊 p19
  3. 【總結性評量:小小城市文化導覽員-地圖發表與導覽】
     

設計理念

重要性:綠生活是指某一個人或社會的生活方式,在天然資源有限的意識下,採用有效並可持續性使用的能源應用方式生活。支持者會以永續發展作為目標,並實踐在生活方式當中,例如實踐在交通、居住、能源消耗及飲食等。根據WHO估計,2025年全世界將有61%人口住在城市裡,在這個世界更趨近於城市化,且各種能源短缺、氣候變遷、生活環境日益惡劣的時代,綠生活概念是必須且迫切的。
大概念:互動與關聯
探究焦點:
  1. 自然、人類社會及城市發展可以視為一種系統,彼此交互互動及關連。
  2. 人們透過永續性發展的策略運用(例如:綠色能源及基因改造育種等),可以幫助自然及人類社會的系統永續發展。
  3. 對應「SDGs2.5促進基因資源與相關傳統知識利用」及「SDGs2.4確保建立可永續發展的糧食生產系統,實施可增強生產力、具彈性的農作方式,協助維護生態系統,強化適應氣候變遷、極端氣候、乾旱、洪水與其他災害的能力,並逐步改善土地和土壤品質。」
理念闡述: 一座城市健康與否,從人們的基本需求檢視起,民以食為天,因此我們的教學設計以「綠食、綠能」出發,學生循著綠能路徑,一起探查其他國家或地區綠能的運用情況。期待帶給學生嶄新的「綠主張」,為其綠生活奠基,成為永續發展的綠種子,也呼應了「SDGs12.8確保各地人民都能具有永續發展的相關資訊和意識,以及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模式。」

(興5-1健康城市書寫評量學習手冊)

相關領域

自然科學、綜合活動、健康與體育

上課節數:36節

年級:5年級

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總結性評量
【綠主張策略行動】
透過觀察全球綠能的發展及糧食危機,反思台灣在地的能源使用及食物的選擇,提出能落實於日常生活的綠主張行動策略。
  1. 能分組製作太陽能鍋,實際運用太陽能烹煮食物,並於日常生活中運用太陽能。
  2. 能完成在地食材地圖、食物里程地圖,並於校園親 手種植可食蔬菜,用對地球更友善的方式選擇食物。
活動一:綠能愛地球-認識綠能(6節)
一、準備活動
發下「危機伺伏的一年」的新聞報導文本,與學生討論烏克蘭戰爭所關聯世界各國能源所面臨的危機。

二、 發展活動
(一)學生從Sustainable Develoment Report 2022現況觀看全球SDGs7發展狀態,分組搜尋全球其他國家能源能運用的依存關係的資料並上台發表。
(二)導讀繪本《外公家的屋頂會發電》,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臺灣也是一個島國(能源倚賴進口),當能源危機日益嚴重,未來的生活該如何朝永續能源的目標邁進?
(三)請學生分組討論並發表知道的綠色能源有哪些?
(四)教師運用影片《台灣能-能源的基礎知識(CH1)》介紹常見的綠色能源有:太陽能、風 力、水力、地質熱……等。搭配線上小遊戲《台灣能-能源的基礎知識(CH1)》。
(五)學生分組搜尋全球其他國家綠能運用的資料並製作海報上台發表。發表內容包含:
  1. 介紹的國家及綠能。
  2. 為什麼這項綠能可以在這個國家實施?
  3. 評估此項綠能在台灣實施的可行性。
(六)綜整各組分享,討論綠能使用要留意的條件並統整出最合適我國的綠能。
(七)老師將主題聚焦於太陽能。利用簡報說明太陽能的原理與應用。


三、 總結活動
(一)學生分組思考並討論:
  1. 太陽能的優缺點?
  2. 地球上每個角落都適合使用太陽能嗎?
  3. 身邊的太陽能設施與應用有哪些?
(二)教師統整:
  1. 太陽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重要性?太陽可以讓我們感到溫暖、可以曬衣服和棉被、可以將食物曬乾後,同時也可以當成能源的來源之一。
  2. 太陽所產生的光和熱,是帶給地球多采多姿生態的原動力。因為有太陽源源不絕向地球傳遞能源,植物才得以進行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換為自身的養分。而動物再藉由攝取植物,從而得到自身活動所需之能源。所以太陽能可以說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基礎。
學習目標

國E03-1、國E04-1

學習評量
  1. 口頭評量
  2. 實作評量
活動二:綠能愛地球-太陽能鍋競賽(6節)
課前準備
  1. 教師部分:利用自行製作完成DIY 太陽能悶燒鍋煮食一鍋白煮蛋。
  2. 學生部分:利用自然課小組製作完成的DIY 太陽能悶燒鍋。
一、準備活動
老師利用手上的折疊式太陽能鍋提問。
  1. 這是哪一種形式的太陽能鍋裝置嗎?
  2. 太陽能鍋是使用何種原理將白煮蛋煮熟的﹖他的優缺點為何?
二、 發展活動
(一) 老師播放太陽能鍋簡報。讓學生發現太陽的光能轉換成熱能,讓裝置內的溫度升高,因此可藉由此方式了解能源轉換的原理(光能轉換成熱能),並運用於生活上,做為低汙染的烹煮方式。(SDGs2.4)
(二) 請小組討論自然課所製造的太陽能鍋原理,並利用小白板紀錄,上台分享。
(三) 每一組發下五個冷凍爆漿奶油餐包,實際測試太陽能鍋效能,並予以紀錄測試結果。
(四)老師了解各小組裝置太陽能鍋狀況,並予以協助。
(五) 展示各組太陽能鍋冷凍爆漿奶油餐包測試紀錄。
(六)請各小組討論精進方案,針對問題處加以修改,讓太陽能鍋的性能更好。
(七)小組按設計分工合作完成太陽能鍋海報。
(八)教師巡視各組檢視製作進度,並協助解決問題。
(九)請各組展示完成的太陽能鍋及海報,並說明製作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報告內容包含:
  1. 太陽能鍋的設計理念。
  2. 製作過程。
  3. 實驗過程遇到的困難。
  4. 解決問題的方法。
  5. 對太陽能源在地使用的反思。
(十) 老師評選出最優秀組別,參加班際太陽能鍋競賽。

三、 總結活動:班際太陽能鍋競賽
(一)由參加競賽的小組先藉由海報,口頭報告該組太陽能鍋的設計理念、製作過程、實驗過程遇到的困難、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反思。
(二)小組進行太陽能鍋的搭設,實際進行食物烹煮競賽。
(三)由評審老師進行評分及各組人氣貼紙大車拚。
(四)頒獎。

 
學習目標

國E12-1

學習評量
  1. 口頭評量
  2. 實作評量
  3. 檔案評量
  4. 學習手冊 P.13-18
活動三:城市中的綠食育-食物的選擇-在地食材(3節)
課前準備
  1. 教師準備食通信、旬味等食材相關閱讀文本、愛玉子、台灣地圖。
  2. 學生部分:小白板。
一、準備活動
老師發下《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Ep6:「糧食危機爆發、全球物價飛漲,飢餓問題需要你我共同終結」的新聞報導文本,以及從Sustainable Develoment Report 2022現況觀看全球SDGs2發展狀態,與學生討論烏克蘭戰爭與世界各國糧食所面臨的危機。討論問題包含:
  1. 為什麼烏克蘭戰爭會造成世界各國糧食危機?
  2. 烏克蘭戰爭對台灣的糧食有造成什麼影響?
  3. 我們如何解決他國戰爭所致的國內糧食危機?
二、發展活動
教師:食材是所有飲食的組成元素,在台灣的居民就飲食的需求而言可說是幸福的,因為台灣的確是個寶島,氣候溫和,從高山到海邊,從富饒的平原到貧瘠的荒地,都可以令人垂涎的特有食材。但有些國家卻需要進口食材才能緩和國家糧食問題。
關鍵提問:食農會是臺灣面對能源與糧食問題的基礎?
(一)教師展示愛玉種子,詢問學生是什麼?→愛玉是台灣特有種,愛玉更是嘉義特有的食材(此處為學校在地脈絡:各校可依據在地特色規劃此節活動,建議課程自在地經驗與國際案例進行對話。)(SDGs2.5)
(二)學生分組討論印象中台灣各地有名的食材,並上台分享。
(三)教師展示台灣早期及現代物產地圖,讓學生檢核剛才分享的內容。
(四)全班閱讀食通信或旬味文本。
(五)小組討論文本裡所介紹的食材名稱、產地、外觀、營養、料理、小故事、心得感受。
(六)小組進行小海報製作練習。

三、 總結活動
(一)小組討論「台灣食材之旅」的工作分配及工作期程。
(二)教師與學生討論分享日期及時間。(SDGs2.5)
學習目標

國E12-1

學習評量
  1. 口語評量
  2. 實作評量
活動四:城市中的綠食育-可食地景(14節)
一、準備活動
  1. 教師準備各式蔬菜幼苗、培養土、工具
  2. 學生部分:學習手冊
關鍵提問:種植食物和能源與糧食危機有什麼關係?

二、發展活動
1.大自然的地景設計​​
(1)參訪具樸門設計理念的有機農場-邑米社大生態農場。
(2)認識模仿自然運作模式的生活農園設計。
(3)思考現代農業如何從滿足人類生活需求轉化同時維護生態系健康。
(4)農作體驗。
2.可食地景與城市生活(SDGs12.8)
教師透過簡報介紹台灣與世界城市在可食地景上的經營理念與現狀。討論城市食農發展與糧食系統與永續生態的城市的關係。
-英國todmorden
-以色列fritz haeg edible estates
-柏林公主花園
-台北田園城市
(1)可食地景好處(經濟/環境/社會/健康)
(2)可食地景質疑
(3)可食地景的發生
3.校園可食地景實踐
(1)分配各班種植區,並講解栽種的過程。
(2)學生動手實作蔬菜種植
-環境評估?
-植栽評估?
(3)種植照料: 分工照料蔬菜,如澆水、拔除雜草.
(4)完成實作心得分享

三、綜合活動:當蔬菜成熟時
課前準備: 烹調器具。
  1. 教師講解採收蔬菜的要訣與技巧。
  2. 指導學生採收蔬菜、各班將採收得蔬菜分裝。
  3. 指導學生清洗葉菜的技巧和訣竅。
  4. 烹調採收的蔬菜。
  5. 大家一起品嘗,並分享心得。
學習目標

國E04-2

學習評量
  1. 學習單評量:學習手冊 P.6-8
  2. 學習單評量:學習手冊 P.9-11
  3. 實作評量
     
活動五:城市中的綠主張-食物的選擇 (3節)
課前準備
教師部分準備ppt介紹生產履歷,聯絡全聯參訪時間,準備平板等資訊器材、學習單。
關鍵提問:如果可以進口食材,也比較便宜,為什麼需要種植作物?       
 
一、準備活動
教師利用生產履歷影片介紹,何謂生產履歷?

二、發展活動
(一)針對生產履歷影片提問
  1. 請問為何要有生產履歷?
  2. 從生產履歷中可獲得哪些資訊?
  3. 生產履歷對生產者有何用處?
  4. 身為消費者該如何運用生產履歷?
  5. 生產履歷對我們的生活環境有何幫助?
(二)教師總結:讓學生了解生產履歷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三)教師發下平板資訊器材,請各組熟悉操作使用。
  1. 教師準備有產銷履歷的農產品外袋,讓學生練習操作平板掃QR CODE。
  2. 進入產銷履歷農產品資訊網,指導學生利用追溯號碼查詢產銷履歷。
三、總結活動
(一)食材碳足跡
  1. 請各組分工合作拿出有生產履歷的產品,並將產品的相關資訊紀錄在學習單中,包含生產者的資訊和產品的碳足跡。
  2. 請在20分鐘以內完成,也可先將查到的資訊拍照下來,再彙整資料。
  3. 最後依據各組的資料來評選最優的組別。
(二)省思:從活動中,可以發現越是地產地消的產品,碳足跡較少,而進口的產品碳足跡顯著較多,而有少部分的產品有標註水足跡,值得鼓勵,但也發現有生產履歷的產品並不多,政府方面的宣傳推廣仍有努力的空間。
學習目標

國E12-1

學習評量
  1. 口語評量
  2. 實作評量
  3. 學習手冊 P.13-14
     
活動六:城市中的綠主張-食物的選擇-食物里程地圖(4節)
課前準備
  1. 教師部分準備資料介紹午餐三章一Q,平板資訊器材、設計食物里程地圖的用紙。
  2. 學生要準備設計繪圖工具。
關鍵提問:如果可以進口食材,也比較便宜,為什麼需要種植作物?

一、準備活動
教師利用圖片介紹食物里程概念。

二、發展活動
(一)採訪廚房午餐執行秘書有關三章一Q計畫,並索取當月菜單,操作平板掃QR CODE,查詢產銷履歷。
(二)指導學生計算碳足跡。
(三)請各組選定一天的營養午餐菜單,根據資料找出食材的生產履歷,討論《食物里程地圖》

三、 總結活動
(一)小組製作《食物里程地圖》,要求包含食材的生產地、生產者、生產的種類、產生的碳足跡和心得感想。
(二)搭配所繪製的《食物里程地圖》,各組進行小組報告.並搭配《食物里程地圖》進行小組分享,思考學校營養午餐食材來源分布與自購食材之間的差異,引導學生察覺地產地銷對於減少碳足跡的意義。
(三)教師總結:從活動中,可發現蔬果類幾乎都有生產履歷,但魚肉類只有三章,可見生產履歷的推廣,還需要靠政府和大眾持續努力,以期達到生產的透明化,消費者才能安心。

 
學習目標

國E12-1

學習評量
  1. 實作評量
  2. 學習手冊 P.3
     

設計理念

重要性:為了維持生活空間,人類開發土地建設城市。但面對人口劇增,人類不斷向自然環境拓展生活圈,並使用自然資源。人為的拓展及開發,使得人們不只要面對城市內部不穩定的衝擊,例如經濟蕭條、恐怖攻擊、人為災害等,還有全球環境及氣候的變遷。城市建設在為考量自然平衡的前提下,無力負荷不確定性自然環境變化,每每釀成遽大災害後,耗費更多資源重建。
大概念:互動與關聯。
探究焦點:

1.臺灣綠建築的發展特色。
2.分析臺灣與世界其他國家綠建築的差異,呼應了「SDGs13.1強化各國對氣候變遷浩劫、自然災害的抵禦和適應能力。」
3.臺灣韌性城市的優勢。
4.生態永續之解決方案,呼應了「SDGs12.8確保各地人民都能具有永續發展的相關資訊和意識,以及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模式。」及「SDGs13.3針對氣候變遷的減緩、調適、減輕衝擊和及早預警,加強教育和意識提升,提升機構與人員能力。」
理念闡述:
  人類想與自然平衡共存,進而發展科技技術。如何讓自己所居住的城市變得更有韌性去承受衝擊後能盡快自我修復恢復平衡?人是有機的生命體,生存空間如何保有自然生命力,可能是未來城市的規劃考量。全球的城市將如何面對這共同的挑戰?
  透過綠建築課程,學生觀察生活環境綠元素在建築上的運用,認識如何將建築空間轉化成自然有機體,讓建築維持部分自然生態系。進一步思考運用在城市空間設計前,進行全球城市在生態規劃設計了解,作為在地地基實作的先備知識探究。也呼應了「SDGs12.8確保各地人民都能具有永續發展的相關資訊和意識,以及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模式。」

(興6-1生態世界書寫評量學習手冊)

相關領域

社會、自然科學、綜合活動

上課節數:30節

年級:6年級

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總結性評量
【打造我的生態公園】
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基於他國(西雅圖、新加坡及香湖公園)綠建築案例比較,綜合評析綠建築在各國可實踐的條件及限制,進而提出生態公園基地設計,分組介紹「韌性城市之生態公園」。
1.能分組做出生態公園模型,運用韌性城市中的生態工法設計生態公園。
2.分組介紹自己打造的「韌性城市之生態公園」。
活動一:眼底城市(2節)
一、準備活動
(一)老師呈現「扇子、電風扇、冷氣機」的圖片,讓學生猜猜這三個物品有什麼關聯性。學生可能的回答:「都有風、都能讓我們變涼、…老師統整:「夏天消除暑意,在阿公阿嬤的年代,只需要一把扇子;在老師小時候,就需要電風扇;在現代,沒有冷氣可不行。」
→讓學生連結「現代城市氣溫節節高升。」
(二)老師呈現極端氣候所造成的高溫災難新聞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My2XTOqUc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Bi_mBCvtc

二、發展活動
(一)老師播放全球氣候變遷影片,進行小組討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61feAHKto
(二)簡單總結:地球的溫度節節高升 ,以往要五千年才增加攝氏一度,可是現在每十年平均增加0.3度,100年後就增加三度,所以未來的世界可能就沒有冬天了!那溫度增加,沒有冬天對人類有很大影響嗎?他的影響不只是溫度,還有下節課我們要關注的極端降雨!
(三)老師呈現近年來嘉義縣市(學校在地脈絡)極端降雨造成淹水災害的照片
   →讓學生連結「現代城市遇雨容易淹水。」
(四)老師呈現近年來極端氣候所造成的淹水災害新聞影片→讓學生連結「極端氣候中強降雨對生活的影響。」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wtOG-cW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WbyIWC67C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PCfeWN4B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cdvFnJurb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5KMQERYSWQ
(五)讓學生分組討論城市的現況及所面對的環境危機與挑戰。
(六)分組討論解決城市面臨的高溫及淹水危機,如何解決?提出可能可行方式,並上台分享;分享內容包含:

   1.問題分析:為什麼會有這項問題?問題的發生地點有何特徵?
   2.解決方案說明。
   3.此解決方案對全球氣候變遷有何幫助?
   4.解決方案可以適用於世界各地嗎?有何限制?

三、 總結活動
1.老師歸納:可能的解決方式有兩大方向,如下:
   (1)建築物→綠建築
   (2)環境→生態城市
2.全球氣候變遷與世界各地的人類活動息息相關,氣候變遷的影響及可能的解決方案都因當地城市的自然條件而有不同,方案的行動需要考慮因地制宜的因素及國際間的平衡合作。
學習目標

國E12-1

學習評量
口頭評量
活動二:綠建築知多少(2節)
一、準備活動
   (一)老師請學生分組搜尋「綠建築」相關概念的資料,並寫於各組小白板上。
   (二)小組上台分享報告。
   (三)老師歸納「綠建築」相關概念。
1.綠建築定義:綠建築係指在建築生命週期中(指由建材生產到建築物規劃、設計、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之一系列過程),消耗最少地球資源,使用最少能源及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簡而言之:所謂綠建築就是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
2.綠建築標章:

3. 綠建築指標:生物多樣性、綠化、基地保水、二氧化碳減量、日常節能、廢棄物減量室內環境、水資源、汙水垃圾改善。

二、發展活動
(一)老師利用「認識綠建築--興嘉國小節能體驗屋」的簡報,介紹綠建築定義、標章及九大指標。
(二)觀賞Youtube「那瑪夏民權國小鑽石級綠建築驚豔國際 世界翻轉中」影片

三、 總結活動
分組於網路上搜尋2個鑽石級綠建築指標性建築物,完成「綠建築教育篇」的學習單
學習目標

國E03-1、國E03-2

學習評量
1.實作評量
2.口頭評量
3.學習手冊P.1-P.3
4.學習單評量:學習手冊P.12
活動三:綠建築尋寶記(2節)
一、準備活動
利用學校的節能體驗屋,帶學生至能源教育1館,進行看板解說。

二、發展活動
(一) 解說「能源教育館學習單」分組競賽辦法,以能尋找配對最多綠建築指標的項目為優勝隊伍。
(二)參考能源教育館的地圖,展開分組尋找綠建築的蹤跡,完成小組學習單。
(三) 完成個人「綠建築學習單」,再次加深學生對綠建築概念。

三、 總結活動
(一)分組討論綠建築的概念如何在自己的住家使用。
(二)請學生利用假日探訪自己居住的社區中的綠建築芳蹤,完成「綠建築在我家篇學習單」。
(三)鼓勵搭配「跟著課程去旅行之綠建築篇」進行家庭旅遊,與家人共同分享綠建築各項指標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應用。
學習目標

國E03-1、國E03-2

學習評量
1.實作評量
2.學習單評量:學習手冊P.4-P.7
3.學習手冊P.13-P.15
活動四:他山之石(4節)
一、準備活動
老師與學生討論:「我們可以運用綠建築的概念來替建築物降溫,那建築物以外的環境要如何改變,才能讓我們的城市更有能力因應氣候的變遷呢?」
學生的回答可能是:種樹、挖更多的排水溝、建立更多的生態循環……。


二、發展活動:(SDGs13.1)
(一) 老師:「我們先來看看國際上其他城市,他們怎麼做。」觀賞Youtube「花園中的城市~新加坡的水與綠」影片
(二) 老師與學生共同歸納影片中新加坡這個城市重要的生態元素。
   1. 綠化:道路規劃、建築物垂直綠化。
   2. 生態多樣性:自然聯道、公園聯道(PCN)。
   3. 水環境活化、美化、淨化: 生態工法、淨化、創造多樣化的環境。
(三) 老師利用「生態城市他山之石篇1」學習單,帶領學生討論第三大題想一想的題目,並口頭發表。
(四) 老師整理上一節課新加坡的城市經驗:「上一節我們看了新加坡的經驗……,今天再來看地球另一端的城市,他們是如何改造自己的城市。」
(五) 觀賞Youtube「從一滴水看見西雅圖」影片
(六) 老師與學生共同歸納影片中西雅圖這個城市重要的生態元素。
   1. 自然排水系統:曲線型車道、草溝、小瀑布。
   2. 綠色建設:綠建築、透水性的鋪面、社區滯洪池。
   3. 節能減碳:讓汽車放暑假、告別高架橋、啟發的環境教育。
(七) 老師利用「生態城市他山之石篇2」學習單,帶領學生討論第三大題想一想的題目,並口頭發表。

三、 總結活動
(一)請小組上網尋找其他不重複且具特色巧思的生態城市。
(二)完成「生態城市他山之石篇2」學習單
(三)小組上台發表心目中最具特色巧思的生態城市。
(四)老師歸納分享嘉義市經驗,並總結生態城市概念。
學習目標

國E01-1、國E01-2

學習評量
1.實作評量
2.學習單評量
3.學習紀錄:學習手冊P.18-P.19
4.口頭評量
活動五:探索生態工法(10節)
一、準備活動
(一)老師與學生討論:「在看過那麼多生態城市後,你們覺得,當我們在設計規劃一座城市時,最需要考慮的因素是什麼?」
學生的回答可能是:綠化、排水、生物、景觀……。
(二)我們可以總結~保水、防洪、綠地、生物多樣性,所以"水"是最重要的因子。
(三)老師:「要怎麼做,才能讓水留在大地,卻不會成災?」請學生思考之前的他山之石,進行小組討論並分享。

二、發展活動:(SDGs13.3)、(SDGs12.8)
(一)介紹生態工法,這是一種將生態保育理念溶入於人為工程技術之方法,讓環境具有自我調適功能,永續發展並達成生物多樣性。
主要可分為:

   甲、綠地、被覆地或草溝設計
   乙、透水鋪面設計
   丙、貯集滲透設計
   丁、滲透排水管、陰井設計
   戊、滲透側溝設計
(二) 上午造訪綠建築嘉創中心進行綠建築導覽,下午到香湖公園進行生態工法導覽,再次了解生態公園設計。

三、 總結活動
返校後,小組討論所觀察到的生態工法,並分享其優劣處及可行性。
學習目標

國E12-1

學習評量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學習手冊P.9-P.11

 
活動六:打造我的生態城市(10節)
一、準備活動
老師與學生討論何謂韌性城市。
韌性城市:一個足以容納現在及未來社會、經濟、環境、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壓力的城市,該城市中基礎建設規劃未來仍能發揮功能。同時,城市必須將針對氣候變遷危機議題做規劃,並增強在基礎建設及自然環境層面的適應能力。


二、發展活動:(SDGs13.3)、(SDGs12.8)
(一)地球花園學校案例
   1.台中國小地球園丁分享,了解地球花園計畫。
   2.討論地球花園計畫以「共好、共存、共享、共生、共樂、共工共學」開啟的碳耕教育、城食森林計畫,期許未來能夠開創未來永續生活的典範,並培訓人們永續實作的能力,找回生命及生活的自主權,讓地球花園、共生聚落遍地開花,臺灣將形成一個大型的生態村!
(二)討論生態公園設計韌性城市與可以使用哪些元素,在城市的架構下,我們縮小範圍,開始構思一座貼近生活的生態仁愛公園。
(三) 尋找仁愛公園可進行生態改造設計之處,分組討論如何運用可行的生態做法,查詢資料進行設計。
(四)實地走訪模擬模型之生態學校~仁愛公園。
(五)小組完成生態仁愛公園基地設計

三、 總結活動
小組製作說明海報或簡報,上台與同學分享自己的設計。說明內容包含:
1.環境問題分析及評估:
   (1)設計前環境有什麼的問題?
 
  (2)設計的地點條件與他國綠建築案例的地點有何異同性?
2.設計方案理念及內容。
3.方案評估:方案是否有效的解決問題?
學習目標

國E12-1、國E12-2

學習評量
1.口頭評量
2.實作評量
3.學習手冊P.21-P.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