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究式及概念本位課程設計與教學
       教師設計課程時,可以善用國際或在地的真實議題作為探究背景,並設計概念為本課程,結合探究與實作任務。教師可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任務,如自學、思考、討論、表達、省思等。此外,教師也可以將中、英文的雙語聽、說、讀、寫技能融入課程中。透過探究式學習,學生能激發好奇心與多元觀點,同時培養並深化自己的組織、表達、團隊合作與領導能力。
 
二、教學省思與歷程中的感動
       透過單元式的專題課程設計與執行,學生能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深入且自主的探究。在教學過程中,我透過提問及概念探究策略與工具啟動學生思考、交流與討論,並促進學生釐清觀點。同時,也將雙語的聽、說、讀、寫技能融入議題教學中,鼓勵學生運用雙語能力。
這段課程與教學歷程就像是一趟共創與共學之旅程,我深感這是探究學習寶貴與感動之處。在課堂上,可觀察到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投入活動,他們從文章與影片中摘述重點與討論,並製作簡報。這些活動不僅提供他們自主探索、深化思考、進行思辨、討論與省思的機會,同時也讓他們練習雙語表達能力,並拓展了他們的視野。

三、總結性評量歷程省思與調整
(一) 歷程省思
       學生在前兩項國際與臺灣社會企業個案探究任務中,整體表現優良,皆在平均水準之上,並達成了我所設定的核心任務和目標。在最終的總結性評量中,學生的專題主題包含青少年犯罪、山林保育、媒體素養、青少年心理健康等領域。為確保評分的公平性,跨領域邀請了未曾教授此類課程的老師,根據一致的評量規準評分學生的專題。跨科教師在評分前並不知道學生的專題內容。
評分過程中,部分學生在此總結性專題中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較弱,但評量更著重在學生的思考歷程、議題理解、文獻整理,以及展現社會創新與國際公民責任的潛質。因此,在專題製作過程中,我巡迴於各組提供回饋,加強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生在發表三項探究報告後,我亦根據每一報告的內容,個別提供了質性回饋,並鼓勵學生在求學生涯中持續探索、終身學習。

(二) 評量調整
       總結性評量的結果顯示,社會企業創業專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需要深入的問題思考與分析,並聚焦在一個問題面向。未來在進行此專題時,我會提供更多的鷹架支持和指導,同時給予學生更多時間來搜集文獻資料。進一步透過提問促發學生更深入地思考,並鼓勵他們互相進行思想激盪、交流與整理。這些教學調整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準備和完成專題任務,提升他們的學習表現和成果,以及探究技能。
這是我第一次設計社會企業創業計畫作為教學與評量。多數學生得到中間等第的評分。後續,評量規準以「全球公民責任」為核心,以符合國際教育的內涵與理念,期待未來在課程與評量上,能培養學生探究與實作技能及態度。未來,我將持續運用探究式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考、議題意識和國際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