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量化學習表現

學習表現向度及等級分佈 表現分析說明

發展解決方案是該課程的主要學習目
標及總結性評量,所有學生皆達傑出
及精熟水準。

約七成學生能善用事實證據論證新聞
真偽(傑出);約兩成學生使用事實
論證但未能善用資訊充分說明新聞問
題,需教師進一步引導(精熟);約
一成學生蒐集之事實證據來源較單
一、論證能力需待加強或僅有部分或
少量資料符合事實(學徒、初學
者)。

若學生按照課堂進度完成監督學習
單,則能依照計畫、執行、反思三階
論證但未能善用資訊充分說明新聞問
題,需教師進一步引導(精熟);約
一成學生蒐集之事實證據來源較單
段動態循環規劃行動方案(傑出、精
熟),但仍有一成左右學生未能從執行歷程反思、進一步調整行動的計畫
與執行,需要教師引導加強反思與行
動調整。

學生通常能持續監控行動進度,並依
據實際情形適時調整執行內容,準時
且完整地落實方案,達到有效解決問
題的水準(傑出)或解決部份問題
(精熟);但仍有約一成學生在媒體
未回覆時,未能持續追蹤行動或開啟
備案計畫,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加強反
思與行動調整能力(學徒、初學
者)。

二、課程質性回饋

面向 學生回饋示例 回饋分析說明
媒體識讀能力提升 「了解媒體識讀能力的重要與自己在此方面的缺點。」
「現代媒體的誇大標題與不識內容容易引發社會亂流,所以每個人都需要有強大的媒體識讀能力。」
「當我看到一則新聞時,腦中所想的話從『原來發生了這樣的事!』變成『真的發生了這樣的事嗎?』」
「真的實作才了解到新聞中原來有那麼多的錯誤,所以媒體識讀跟獨立思考的能力真的很重要。」
學生能辨識新聞資訊、反思媒體如何影像社會互動,理解媒體識讀與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感 「最大的收穫是很有成就感,對社會做出貢獻。」
「落實公民參與,讓我覺得自己真的是社會的一分子。」
「媒體監督的過程產生一種我也是社會中的一份子的認同感以及成就。」
「建議未來可以多給我們這種作業,讓我們成為積極的公民。」
學生透過實作行動感受到公民參與社會的價值,增強社會責任感。
實作經驗與課程新穎性; 「很開心有機會實際去監督媒體,參與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
「能夠透過實際去監督媒體,達成媒體識讀以及增加公民參與,也增加了信心。」
「真正做出行動,讓我真正感受到面對新聞時需要懷疑其真實性。」
「很有趣,但運氣(媒體是否回覆)也是作業成功完成的一部分」
「建議未來可以多給我們這種作業,讓我們成為積極的公民。」
學生認為課程實作性強,操作經驗提升技能與信心,課程設計新穎,激發學習動機。
對媒體現象與社會問題的反思 「意識到現在的社會多不在意自己看的新聞很奇怪。」
「這次課程讓我認知在台灣媒體的問題下,人民可能都被掩蓋住自己的想法。」
「發現在媒體識讀領域,還有很多我們未學到的事情,例如內容農場。」
「了解在國內外民眾的立場對於熱門新聞內容的改變和影響。」
「要多看國內外不同媒體的新聞才能辨識新聞的正確性,如果能自己查證更好。」
學生開始對國內外新聞資訊及媒體操作現象保持警覺,理解社會資訊的不完全性與媒體影響力,並能反思自身資訊接收行為。
三、學習歷程及成果分享剪影

學生尋找錯假新聞、論證應改進之處

執行監督行動(致電媒體)

photo

photo

學生監督行動成果分享

學生監督行動成果分享

photo

photo

監督行動方案反思與修正

學生監督成果報告

photo

photo

學生監督成果報告

學生監督成果報告

photo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