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基本資料
設計理念
課程簡報
關鍵概念 |
系統互動 | 相關概念 | 科技與資訊國際關係 | 全球脈絡 | 全球化與永續發展 | |
探究通則 |
媒體(科技)的所有權或產製過程影響其訊息(資訊)詮釋與傳遞,進一步影響(系統互動)人們的認知及價值觀、公共意見的形成及社會互動(國際關係)。 |
|||||
事實性 問題 |
|
|||||
概念性 問題 |
|
|||||
辯論性 問題 |
|
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學生學習目標
總結性評量
學生組成小組,依據媒體監督學習單的引導,進行並彙整監督媒體歷程、論證報導應改進之處、擬定改善報導的訊息草稿、列出監督管道及方式等資料為行動報告簡報,並於課堂報告分享監督成果並反思行動的國際影響力。
教學活動架構
破解跨國資訊戰,監督媒體議起來! |
活動一:思辨媒體再現 (2節課) |
媒體再現與新聞框架
媒體所有權與媒體再現 媒體再現與公共意見 |
活動二:識破假新聞 (2節課) |
假新聞的類型
假新聞判讀 |
|
活動三:落實媒體監督行動 (4節課) |
尋找並確認監督對象
論證報導應改進之處 執行監督行動 行動反思與修正 |
教學活動與評量
思辨媒體再現(2節)
一、 引起動機
1. 看到惡犬傷童的報導,你有什麼感受?

2.看到威廉王子比中指的圖片,發生了什麼事?

二、 發展活動
(一)媒體再現與新聞框架


- 媒體所傳播的內容,是人為產製後的二度呈現,對同一事件,不同媒體產製的報導內容可能完全不同。
- 媒體運用新聞框架選擇與強調某些部分而忽略排擠其他部分,造成對特定群體的刻板印象與偏見時,影響閱聽人的認知與判斷。



- 日本媒體討論台灣長榮空服員罷工事件,不會特別提及女性身分,但台灣媒體卻特別強調,並出現歧視言論:「貪得無厭」、「公主」、「18金釵」等「厭女」言論。甚至男性記者站在男性角度,凝視與消費女性身體,忽略她們的勞動價值與抗議訴求。
(二)媒體所有權影響媒體再現
- 媒體所有權人的立場及價值觀如何影響媒體報導的內容及方式?
- 媒體的所有者會對報導內容產生影響嗎?為什麼或為什麼不會?
- 在臺灣,媒體所有權是誰的?
- 媒體的所有權結構可能有哪些不同形式(如政府所有、企業所有、私人所有)?這些形式各自有何特點?



(三)媒體再現與公共意見
2. 請學生分組查找中國及國際媒體對2019年香港反送中事件的報導,比較中國和國際媒體的報導差異,以提問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 在中國,媒體所有權是誰的?
- 中國和國際媒體對香港反送中事件的報導角度有什麼不同?
- 中國和國際媒體對香港反送中事件報導的可能存在哪些偏見?
- 中國和國際媒體對香港反送中事件報導如何影響全球對這場運動的理解?
三、 綜合活動
- 學生分享與教師總結
- 交代作業:尋找一則因其所有權結構而報導內容有所偏向的案例,並說明這些偏向是如何體現。
學習目標
國U06-1
學習評量
識破假新聞(2節)
一、 引起動機
(一)詢問學生取得新聞訊息的管道為何?
(二)以「喜馬拉雅山上的猴靈花」和「能讓你驚奇的小常識」詢問學生的看法及引導判斷資訊真假。

二、 發展活動
活動前提問:什麼是假新聞?你認為假新聞和真實新聞的主要區別是什麼?你能舉出一個你曾經見過或聽過的假新聞案例嗎?這則假新聞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一)以國內外案例說明假新聞的七種類型
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10197


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8775
印尼大量魚群集體擱淺影片?地震預兆?
https://www.mygopen.com/2024/01/sarangani.html
https://www.mygopen.com/2024/05/tent.html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topics/c276mk56rn9t
(二)分組討論—依據前述七類型假新聞的內涵,討論以下問題:
2. 假新聞對個人或社會造成哪些影響?這些影響是如何產生的?
3. 假新聞對整個社會有哪些潛在的危害?它可能會引發哪些社會問題?
4. 假新聞可能如何影響國際關係?你能舉例說明假新聞對國際關係產生的具體影響嗎?
三、 綜合活動
(一)學生分享與教師總結
(二)交代回家作業:請各組學生由近一週的媒體報導中挑選一則誤導及錯假訊息,說明錯誤類型及對社會的可能影響,並於下次上課課堂分享。
學習目標
國U06-2
學習評量
形成性評量:課堂分組討論成果、誤導及錯假訊息判讀作業
落實媒體監督行動(4節)
一、 引起動機
請各組同學上台分享找到的誤導及錯假訊息(上次課後作業)
二、 發展活動:
發下媒體監督學習單(附件1),學生分組進行以下活動:
(一) 尋找並確認監督對象
- 引導學生由:聳動或誇大不實的標題、數據或消息來源不明、各種刻板印象、立場偏頗、片面報導、置入性行銷等面向檢視報導,尋找不實報導與錯假訊息。
- 以一系列「報導檢核清單」提問,引導學生判斷報導真假、報導立場及意圖:
- 標題想傳達什麼情緒?
- 哪一家媒體?文章作者是誰?
- 發布日期:這篇文章過去出現過嗎?
- 檢視內文:何人、何事、何時、何地、如何、為何?
- 圖片素材出自何處?圖片有被移花接木嗎?
- 內文消息來源是誰?
- 聽過文中的專有名詞嗎?專業人士有何看法?
- 我看到的這段敘述是真的嗎?
- 它會改變我對事物的看法、影響我的行為嗎?
- 這篇報導有什麼意圖,敘述能幫他們達成目的嗎?
- 他們可能省略了那些事實或脈絡?
- 他們用證據支持自己的敘述嗎?證據可靠嗎?
- 同樣的事實可能用其他方式來陳述嗎?如果換個方式陳述,意義會不會改變?
- 這段敘述的立論根據,隱含什麼政治、經濟或社會面的價值主觀判斷?
(二) 事實查核
- 說明言論出處和爭議所在:不實訊息出現的時空情境,說明訊息出現的人事時地物等元素,使用文字加上截圖,並點出事實爭議所在。
- 決定與事實相關的目標證據:根據擬查核事實的性質,決定尋找哪種證據。
- 檢核資訊及數據來源出處、檢查報導時間順序、找尋先前的圖片及資訊。
- 參考其他報導、與知名新聞來源的連結做比較。
- 查詢消息來源或領域專家
(三) 執行監督行動
- 請學生完成媒體監督學習單第一、二題,說明監督對象、日期與內容,論證報導應改進之處。
- 請學生依據論證,擬定要求媒體改善修正報導的訊息草稿、列出監督管道及方式,例如寄信、致電。
- 與老師討論後落實媒體監督行動,以同議題同步監督多家媒體、多管道的方式進行並持續追蹤結果。請學生將監督過程記錄於媒體監督學習單第三題。
- 媒體監督行動是探究、反思、行動的循環歷程,學生依據監督狀況隨時調整行動方案內容及與媒體的互動方式,行動最終目標在於媒體修正及改善原報導。
- 小組製作媒體監督行動報告,並於課堂報告分享監督成果。
三、 綜合活動
(一) 提問引導學生反思
- 截圖前後比較,你對實施媒體監督後報導改善的程度滿意嗎?這樣的改善如何影響人們的認知及價值觀?對國際公共意見的形成及社會互動可能產生什麼影響?
- 反思監督過程,你認為促成監督成功或失敗的因素有哪些?這些因素在不同國家的媒體環境中會有不同的影響嗎?
- 你從監督過程學到了什麼?你認為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辨識假新聞?這些方法的有效性如何?這些方法在不同國家的媒體環境中是否具有相同的有效性?
- 為了防止假新聞對我們的影響,我們應該如何提高自己的媒體素養?你有哪些具體建議?這些建議是否適用於全球不同國家的情境?
- 當我們遇到假新聞時,應該如何應對?作為個人和社會成員,我們可以採取哪些具體行動來減少假新聞的影響?這些行動是否會在國際層面上引發不同的反應?
(二) 教師回饋與總結
(三) 學生填寫組內及組間互評表
學習目標
國U06-3
學習評量
形成性評量:媒體監督學習單
總結性評量:媒體監督行動報告
本課程總結性評量之評量規準
向度/ 表現等級 |
4.傑出 | 3.精熟 | 2.學徒 | 1.初學者 |
發現與界定問題,並發展解決方案(對應國U6) | 發現媒體報導的問題,規劃個人維護世界和平的行動方案,並落實於日常生活。 | 發現媒體報導的問題,並嘗試發展出規劃個人維護世界和平的行動方案。 | 發現媒體報導的問題,但未能提出一項維護世界和平的行動方案。 | 未辨識出媒體報導的問題或忽視問題。亦未能提出一項維護世界和平的行動方案。 |
依據蒐集之事實證據資料進行合理論證 | 所有資料完整且符合事實,善用有效的事實證據論證訊息真偽。 | 所有資料符合事實,且使用事實證據作為論證依據。 | 部分資料符合事實,且有事實證據作為論據依據。 | 資料僅有少量或幾乎未能符合事實。 |
依據問題規劃行動方案 | 清楚行動落實的需求,依照計畫、執行、反思檢討三階段所進行的方案規劃合理可行。 | 能知道行動落實的需求,並能依照計畫、執行、反思檢討三階段來進行方案規劃。 | 大致知道行動落實的需求,但未能依照計畫、執行、反思檢討三階段來進行方案規劃。 | 未能理解行動落實之需求,以致於方案規劃有問題。 |
動態調整行動方案並解決問題 | 持續監控行動進度,並適時依據實際情形調整執行內容,準時並完整落實方案、有效解決問題。 | 多次嘗試評估進度,適時調整行動內容,方案可以落實並能解決部分問題。 | 已能初步針對行動內容與進度進行評估,方案落實上仍有待考量之限制,尚無法解決問題。 | 未能針對行動方向與進度保持追蹤,方案未符合實際情境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