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面向 課前 課中 課後
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對焦在培養學生的媒體素養與公民行動力。教師在導入前,應特別強調「公民角色與媒體近用權」:學生身為公共生活中的一員,應以行動者而非僅是報告撰寫者的身分參與課程,避免自我貶低或覺得監督媒體與自己無關。 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顯示出媒體判讀與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差異。教師應提醒學生:只有在前兩階段(媒體再現與假新聞識讀)中積極學習,奠定基礎,才能在後續的監督行動中提出有說服力的觀點與建設性對話。 學生能提出監督行動方案,並展現初步的公民行動力。但部分反思停留於經驗描述,缺少將成果上升到制度或國際層次的深度。教師可在課後引導學生思考監督行動對民主鞏固、國際資訊戰等更廣泛層面的意涵,使課程目標更完整落實。
課程設計與學習活動 課程開始前讓學生理解「媒體再現—假新聞識讀—媒體監督行動」的漸進課程結構與最終任務。
進入課程前,提醒學生認真參與前兩階段的活動課程(媒體再現與假新聞識讀),因為只有具備媒體識讀與批判思考能力,才能在監督行動中提出具說服力的觀點與具建設性的對話策略。
引導良性溝通策略:提醒學生避免情緒化語言與指責,鼓勵以「忠實讀者的疑問」或「對報導差異的好奇」切入,展現「動之以情、說之以理」的對話素養。
善用時間規劃與備案策略:建議學生針對同一事件監督多家媒體,提升獲得回應的可能性;若無回應,則能及時啟動 Plan B(更換監督對象或報導)。
教師在課中應保持媒體判讀的敏銳度,避免自身被誤導,也能在學生呈現資訊時提供多元觀點。
在學習活動中,學生不僅進行組內報告,更透過跨組討論比較與歸納各組的監督經驗,培養分析、整合與批判思維能力。
每次學生報告結束,皆需引導學生將討論結果回歸至核心概念「媒體如何影響公共意見」,透過回顧實作行動,引導學生理解其實作行動與核心概念的關聯。
學生成果 學生在媒體素養與批判思考的起點落差大,教師需在前兩階段特別加強基礎訓練,避免後續行動流於表面。 學生能在監督行動中提出具體建議,並展現理性溝通的素養。
學生選擇的監督對象多為明星或影視體育相關議題,顯示他們傾向聚焦於熟悉的娛樂面向。可鼓勵學生監督文化、政治、經濟等議題,擴展媒體素養議題的廣度。
部分學生監督行動報告偏向經驗描述。評量應聚焦在「行動歷程、參與深度與反思品質」,而非單看媒體是否回應。教師可鼓勵學生完整記錄過程、回應差異與策略調整,並透過互評與質性回饋釐清標準,深化反思與公共意義。
概念為本策略 持教師應在課程一開始點出核心概念(如「系統互動」、「媒體影響」等),並於課程實施前預先規劃課中事實性、概念性、論辯性三層次問題的次序、相關情境案例或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框架,避免學生將課程內容視為孤立事件。 學生完成階段性任務後,應引導學生連結核心概念。例如:由假新聞案例上升到「公共言論如何影響國際關係」的層次,培養學生由情境案例到抽象概念的轉換能力。亦可引導學生跨國比較新聞論述及產製成因,將概念遷移到不同情境中。 在學生完成最終監督行動成果報告後,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整個歷程,再次反思三階段的學習歷程如何共同指向課程概念通則,並協助學生從實作經驗中抽離出更具普遍性的概念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