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應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彰顯國家價值
尊重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強化國際移動力
善盡全球公民責任
示範教學活動與評量 4
設計理念
- 實作: 師生前往肯亞實際體驗取水。內容包括實地來回取水,體驗取水的距離、水井如何打水與取水、洗衣、煮飯、燒開水等日常生活之運用。
- 實驗:師生前往烏干達,將實驗室濾水實驗課程,實際到烏干達進行濾水,將理論與實務結合,探究可行方法。
相關領域
語文、數學、社會、自然科學、綜合活動
上課節數:10節
年級:8年級
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學生學習目標
總結性評量
英語:A Teenager Who Does a Lot for the World Today (2節)
雷恩在烏干達鑿井原因,分析因飲水造成兒童感染痢疾及傷寒如何實際行動幫助非洲人民。(見附件南1-2-2)
學習目標
國J09-1、國J12-1
學習評量
自然:如何濾水(2節)
學習目標
國J09-2、國J12-2、國J12-3
學習評量
1. 學習單:各小組收集濾水材料、實施老師課堂教過操作濾水的流程。
2. 各小組展示過濾成果,全班票選前三名最乾淨的水。
3. 口頭發表在實驗室實作淨化來的水源,操作、觀察與最後修正成果。
社會:全球環境議題:水資源(2節)
探究分析非洲的實際降雨量、水質、討論缺水的原因。
學習目標
國J12-1
學習評量
四人一組,分析討論全球水源、地形、降雨完成學習單,最後進行全班口頭發表。
數學:非懂不渴的水資源(2節)
觀察日常生活裡的情境或模式中的數量關係,作為省水數據的依據,運用比與比值概念,估算平時在家如何節省水源、認識家中自來水表,運用所學進行省水。
學習目標
國J12-1、國J12-2、國J12-3
學習評量
- 學會容量與體積之間的關係,運用比與比值觀念。
- 收集家中水費繳費單,認識水表與計費。改變家中用水習慣,利用桌遊學習單結合文字與相關符號來表述,協助推理與解題。
綜合領域(童軍):誰知桶中「水」 滴滴皆辛苦(2節)
利用永備尺的觀念,教導學生計算提水的距離,實際提水感受平地與山坡地取水提水的艱辛。
學習目標
國J12-1
學習評量
口頭發表與實作
以童軍棍、手臂長估算取水距離。體驗從學校兩棟樓層挑水的艱辛。最後能寫下取水與挑水心得體驗。
台、非視訊與當地實作和實驗 ( 14天 )(節)
體認國際能力養成的重要,視訊與交流時外語能力、探究及批判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從而付諸行動,致力於終身學習。體認國際能力養成的重要,視訊與交流時外語能力、探究及批判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從而付諸行動,致力於終身學習。
學習目標
國J09-1、國J09-2、國J12-1、國J12-2、國J12-3
學習評量
實作課程:
學校志工學生與老師前往肯亞與烏干達實際體驗取水、濾水等行動課程,最後將成果與實際體驗心得帶回台灣,作為下次課程修正基礎。
設計理念
相關領域
語文、數學、社會、綜合活動、健康與體育
上課節數:7節
年級:8年級
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學生學習目標
總結性評量
語文: 從全球議題正義與人權中看飢餓(2節)
- 理解肯亞、烏干達因COVID-19影響產生飢餓產生問題,國家發展影響。
- 視訊理解當地環境。
- 討論因疫情造成生活的改變情形。
學習目標
國J09-1
學習評量
學習單
- 交流夥伴國家地理位置、饑餓原因。
- 視訊交流充分表達
數學: 二元一次方程式看收成(2節)
- 運用符號與推理思考創造農場最大耕作面積。
- 運用推理與運算,在年生產量固定下,如何增加種植,又能估算出每年增加總生產量。
學習目標
國J04-1、國J12-1
學習評量
學習單
以班級農場為單位:長50m、寬2.5m,可種植多少黃豆,如何改善,提高作物產能。
社會、自然、數學: 從COVID-19看飢餓與全球衝擊(2節)
探討新冠肺炎造成人民飢餓流浪的原因與解決方法。
學習目標
國J04-1
學習評量
綜合活動:支援前線(1節)
- 思考支援肯亞、烏干達可行方法。
- 結合學校節慶義賣活動,捐助義賣所得。
學習目標
國J12-1
學習評量
- 口頭發表
- 參與活動:義賣物品、規劃參與人員與工作單
健康與體育:體驗飢餓(1天)(節)
4月22日規劃體驗課程,內容有飢餓活動與當日停水、停電,中午不供應營養午餐,下午3:30提供牛奶與一個麵包。
學習目標
國J04-1
學習評量
學習單:
體驗飢餓、沒水、沒電的感受。
食農: 「非」常「體」驗—台非雜糧作物比一比(一學期)(節)
- 視訊:與交流夥伴討論種植玉米耕作的方法與兩國共同種植時間。
- 每逢一個月,拍攝照片與錄影帶紀錄玉米成長,討論成長過程有何挑戰或問題
- 南榮:銷售玉米與煮玉米,分享收成與吃自己種植的玉米和市售玉米的不同。非洲:市集販賣玉米增加所得或自家收成食用。
學習目標
國J04-1、國J09-1、國J12-1
學習評量
總結性評量
食農校本課程—
學生紀錄播種、耕耘、除草、施肥、澆水、收成等歷程,並將歷程與成果統整為簡報與夥伴學校分享成果。
台、非市集銷售農產品
設計理念
相關領域
社會
上課節數:2節
年級:8年級
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學生學習目標
總結性評量
學生以分組形式針對新冠肺炎影響全球生活之情形進行觀察,並依據疫情所引起的貧窮與飢餓議題進行評估,最後每班撰寫出一份專題探究報告並與全校同學分享探究成果。
活動一:國際貿易與人道精神的取捨(1節)
學生書寫口罩進出口利弊學習單。
分享台灣防疫經驗給夥伴學校
學習目標
國J12-1
學習評量
PPT、學習單
活動二:從公民角度省思新冠肺炎(1節)
- 自己在台灣與國際社會的地位與價值。
- 面對病毒造成全球經濟蕭條,引發貧窮與飢餓,是否提出可行方法。
學習目標
國J04-1、國J12-1
學習評量
學習單、專題探究報告、學生省思、分組小組報告
檔案下載
設計理念
從「世界中的孩子-為什麼會有貧窮與飢餓」一書中,探究貧窮與飢餓的原因。2020年全球受到COVID-19的影響與衝擊,許多非洲國家更因病毒肆虐造成更殘酷的撕裂與不穩定。理解非洲肯亞與烏干達的地理位置、土壤與與水源問題,開始在南榮國中有機農場、肯亞與烏干達兩國Organic Orphan Farm種植玉米。藉由同一時間三個地點同樣種植玉米,探究一年中玉米的栽種、生產速度與產值,但在台灣所栽植的玉米,我們也會進行不同品種的栽種並進行分析,如:水果玉米、飼料玉米、基改玉米等進行栽種後分析。 整體課程採實作、探究式方式來進行。由於玉米品種不同生長週期也不同,老師與烏干達、肯亞老師討論後決議,以5個月為一個生長週期。從9月開始栽種,每兩週在三個國家進行實測玉米生長情形、農作物蟲害討論、所生長的玉米硬度與口感的測試皆會列入成果分析。藉由指導學生看非洲,透過了解與探討,讓學生思考可以採取什麼具體的行動來貢獻己力。
相關領域
語文
科別/專門學程名稱:食農課程
上課節數:2節
年級:8年級
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學生學習目標
總結性評量
活動一:飢餓放遠鏡(1節)
閱讀飢餓產生原因,並與COVID-19病情相連結,思考出可行的解決飢餓的方法。
學習目標
國J12-1、國J12-2
學習評量
小組分組報告、學習歷程紀錄
活動二:行動解救飢餓(1節)
- 台灣人情滿人間。
- 團結力量大—滴水成河。
學習目標
國J09-1
學習評量
視訊口說報告、學生學習規劃、成果發表紀錄與省思
活動三:紀錄玉米收成、玉米硬度、口感探討(一學期)(節)
根據玉米生長週期不同,大約3—5個月為一個週期。討論結果:
- 五個月為一個生長單位。
- 每天灌溉水源條件一致。
- 氣候因素列為變項因素。
- 九月開始種植,每兩週紀錄一次三個國家玉米生長情形。總計收集紀錄約有18次。
- 依作物生長條件而言:台灣分為四季採收依序為秋、冬、春、夏。肯亞、烏干達分乾濕兩季。
學習目標
國J09-1、國J12-1、國J12-2
學習評量
- 農場、土壤、玉米植栽。
- 記錄玉米生長與影響生長因素。
- 討論各季節玉米收成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