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方面

交流目標

關鍵成果

檢核勾選

質性說明

建立課程與交流結合之合作模式

  1. 兩校皆認同國際交流與國際教育課程配搭實施之模式,且維持每月1次以文化或全球議題為主題的交流配搭課程之討論與開發。
  2. 建構1套國際交流與國際教育課程配搭之實施模式,用以與其他國際姊妹校協商實施之可能性。

尚未執行

  1. 課程實施前一學期與韓校每月1次討論此國際交流與國際教育課程配搭模式課程架構,逐步調整成兩校確實可實施及配合的內容。
  2. 交流後,透過3次會議與韓校依實際情形,討論實施問題與效益,兩校進一步合作修改成兩校皆認同之模式。
  3. 以調整後模式為基礎,持續保持每月1次討論新交流課程,深化彼此文化認識,鞏固兩校情誼。

深化本校與韓校之姊妹校情誼

尚未執行

教師方面

交流目標

關鍵成果

檢核勾選

質性說明

建立國際教育跨國教師社群

成立本校與韓校跨國課程合作教師社群。

初步執行

兩校教師經由近年實體交流互訪及視訊課程合作,已有初步課程討論基礎,將進一步建立正式跨國教師社群。

  1. 兩校教師確認以在地產業發展為主題,規劃交流活動課程,並藉由首次跨國共備會議,確定雙方成員及共備時程。
  2. 透過共備,兩校老師充分討論,將課程架構調整成確實可實施的內涵,共同完成1門「在地產業之跨文化探究」交流活動課程之規劃及實施。
  3. 兩校教師因本次交流活動課程實施,看到跨國課程合作產生的具體學習效益,因而積極檢視校內既有國際教育課程,作為兩校持續發展跨國課程合作之準備。

 

 

 

 

培養教師跨國課程合作設計能力

為促進兩校師生跨文化認識,深化兩校情誼,兩校教師以在地產業為主題,規劃搭配國際交流之國際教育課程,透過共備,充分討論、調整後實施。

尚未執行

學生方面

交流目標

關鍵成果

檢核勾選

質性說明

探究蘆洲及利川在地產業議題

完成1份蘆洲及利川在地產業探究報告。

尚未執行

  1. 兩校學生能針對在地產業進行探究並製作英文簡報,並於行前培訓期間,透過2-3次視訊方式,以英文互相發表,讓彼此有初步理解。接著,根據姊妹校發表內容,選擇欲深入探究在地產業議題設計訪談問題。
  2. 學生能根據地方產業設計英文訪談問題,並與姊妹校學伴合作,完成英文訪談及成果發表。
  3. 學生能完成國際交流學習體驗歷程檔案:

(1)封面設計
(2)自我介紹、出訪動機、整體心得
(3)蘆洲與利川產業發展模式探討:

  • 蘆洲:採訪問題、英文解說簡報、英文口稿。
  • 利川:與韓校學伴共同採訪問題、英文發表簡報、英文口稿。
  • 兩地產業發展模式優劣勢分析

(4)臺灣在地產業發展政策探討:產業發展政策提議。
(5)過程影像:培訓作業、培訓影像、互訪影像、兩地產業採訪影像。

培養學生英文表達及訪談能力

  1. 與國際友人合作設計1份英文訪談問卷,並於利川進行在地訪談。
  2. 與國際友人合作以英文發表兩地產業探究報告。

尚未執行

以兩地產業探究結果為本,反思臺灣在地產業發展政策

依據產業探究結果,提出至少1項產業發展政策提議。

尚未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