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一:發展一套前後連貫的國、高中六年的國際教育課程,藉由循序漸進的課程引導,使學生畢業前具備國際視野的能力。
  1. 學生每學年至少能在課堂中參與1次國際交流活動,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
  2. 學生能透過連貫的國際教育課程,在六年間培養跨文化理解、多語言溝通、全球視野等國際能力,提高未來在國際舞台上的競爭力。
  3. 教師能進行多元的課程設計,引入國際視野的教材和案例,循序漸進由「文化學習」到「國際關聯」到「全球議題」,完成六年一貫的國際教育課程實施。
  4. 教師能建構國際教育議題探究評量規準,每年級至少一份,協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有效學習。
  5. 教師能透過課程評鑑機制檢視學生學習成效,持續滾動修正課程。
  6. 學校能建立跨國合作計畫,拓展姊妹校數及師資陣容,吸引更多國際資源,促進全球合作與知識分享。

目標二:增進教師發展國際教育課程的專業,使能具備跨學科知識和教學策略,激發教學熱情,並應對教育環境的變化。
  1. 學校能成立國際教育教師社群,每學年安排跨文化溝通、多元教學法、國際課程設計等專業發展培訓,每學年也能薦送(至少一位)教師參與國際教育共通課程(14小時)及分流課程(12小時) 共26小時,擴增學校國際教育人才庫。
  2. 學校能鼓勵教師跨文化學習,透過深入瞭解不同文化的價值觀、教育體系和學生需求,以更好地適應國際教育環境。
  3. 學校能創造教學觀摩和合作的機會,讓教師相互學習,分享成功的教學經驗,同時促進互相啟發和提升。
  4. 學校能落實課程評鑑,進行定期的教學評估和反思機制,讓教師能夠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效果,並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5. 教師能參與跨學科的團隊協作,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整合,培養更全面的跨學科知識,以應對多元化的國際教育需求。
  6. 教師能學習新科技和教學工具,應對教育環境的快速變化,可以更靈活地運用先進的教學資源實施國際教育課程。

 目標三:學校能透過國際教育課程強化多元文化的價值觀、新科技的應用,培養學校社群的國際氛圍,促進學校擴大國際合作。 
  1. 透過課程創造學生與外籍人士進行國際交流的機會,涵養學生相互學習尊重、包容、欣賞及多元文化的素養。
  2. 向社區宣傳學校的國際教育課程,每學期至少一次,展現學校的開放和多元特質,提高學校在國際教育領域的聲譽,吸引更多有志於國際化學習的學生選讀。
  3. 學校能引進新科技、多媒體資源,提升國際教育課程教學資源的多樣性和先進性,開展跨國專案、學生交流計畫,擴大學校的國際合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