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本位交流方案目標
關鍵成果
  1. 學生在課程中能接觸環境永續、能源等議題,了解我國與其他國家發展現況,並重視全球環境互相依存的關係。
1-1
透過全球環境與永續議題探討,學生能關注全球暖化、環境氣候變遷,進行分組探究,完成1份小組報告,內容以環境永續為主題,比較不同國家間自然生態環境政策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培養愛護地球與關懷自然生態環境的情操。
1-2
學生針對新加坡、馬來西亞與臺灣生態維護之現況進行比較,提出至少3種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行動方案,並落實於生活中,小組探究成果以海報方式展現,於國際教育成果展時進行導覽說明。
  1. 國際交流活動,豐富學生學習經驗,進而理解尊重與欣賞不同文化、習得跨文化溝通的技巧,讓國際教育更貼近生活。
2-1
出訪師生能認識基本社交、飲食、衣著等國際禮儀文化,用英文向3位外國師生介紹臺灣特色,提升外語溝通能力,展現合宜的國際外交。
2-2
學生能透過夥伴學校參訪,體驗學習文化的差異,培養對自我文化的認同,瞭解全球跨文化議題及世界多元文化的價值,於交流活動後,撰寫1份交流心得,並於朝會期間向全校同學發表參訪心得,欣賞多元文化之美,培養具備國際素養的能力。
  1. 拓展親師生國際視野,重視國際議題融入教學中,課程探索歷程培養學生國際情懷及與人合作的團隊動力。
3-1
增進教師對國際教育的認知與提升,每年設計出「越能在地化,越能國際化」的課程主題至少2份,並融入國際教育的教學能力。
3-2
與夥伴學校新加坡培華中學和中華中學每年進行至少2次合作主題課程視訊探討,課程以國際素養導向,綜觀全球性環境與永續的議題,以培養學生分析全球議題的宏觀視野外,也訓練學生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溝通,學習問題思考與養成全球化國際教育的精神。
3-3
透過課程教學、學生學習的成效與家長回饋,設計1份師生學習成效與家長回饋單,於交流參訪後進行滾動式修正課程設計,深耕於學生生活在地經驗或落實於日常生活的情境中,以引起親師生的共鳴,也越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誠與主動性。
3-4
每學期辦理1次國際教育工作坊,由參加海外交流的教師於回國後向同仁分享國際交流經驗;各領域教師於教學研究會至少進行2次國際走讀經驗的分享或討論將國際教育議題融入課程之教材教法與策略,以增進教師們國際教育教學知能。
 
  108年6月接待泰國中華國際學校及香港加拿大國際學校學生入班上課學習體驗。108年7月至新加坡中華中學、培華中學入班上課。108年10月接待新加坡培華中學學生入班上課。108年11月接待新加坡中華中學學生入班上課。109年8月原預定到新加坡外,增加馬來西亞培風中學入班學習機會及體驗新加坡、馬來西亞多元種族文化,但因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取消出國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