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國際望遠鏡-發現與觀察 |
|
引導學生觀察並發現戰爭其實一直都存在。 | 引導學生使用6W法進行俄烏戰爭文本的分析與理解。 |
第二節:想想便利貼-討論與思考 |
|
導讀繪本<戰爭來的那一天>,引導學生思考戰爭發生時生活會有那些改變? | 讓學生針對戰爭可能造成的影響做思考與討論,並寫在便條紙上和全班同學分享。 |
第三節:我和「他」的那一天-了解與同理 |
|
引導學生以戰爭區的青少年以非戰爭區的自己之一天作息表換位思考。 | 導讀繪本<戰爭與和平>,引導學生思考戰爭與和平的日常分別有那些不同? |
第四節:「敵人」和「敵人的敵人」-同理與接納 |
|
以ORID焦點討論法引導學生思考並同理災區人民的感受,同時也想想自己可以有哪些作為? | 導讀繪本<敵人>後,引導學生針對繪本裡敵對二方的士兵進行探討,進而發現其實兩個士兵都只是平凡的百姓,也都只想好好和平過日子。 |
第五節:Home Is Gone |
|
帶領學生閱讀英文繪本< What Is a Refugee?>提醒繪本閱讀時的重點與方式。 | 學生利用平板輔助繪本閱讀,藉由平板查詢單字,書寫教師預先製作之英語閱讀學習單。 |
第六節:Away from Danger |
|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難民為什麼要逃難?一旦他們決定要逃難時的考量因素以及可能面對的困境。 | 教師分享在愛沙尼亞教堂外所拍攝的照片,說明從烏克蘭逃離至愛沙尼亞的人民所想表達的心聲。 |
第七節:Unknown Future |
|
對於能力特別弱(閱讀障礙)的孩子,老師另外給予提示和協助,講解牌卡內容,並引導其可思考的方向。 | 實際帶領學生進行環境因子與個人因子的交互作用分析,因資源班學生程度較弱,故需給予事先練習並較多的解說。 |
學生和同學分享針對環境因子和個人因子對於難民在新環境適應的結果進行分析。 | 一系列的課程結束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心得感想,孩子們對於身處災區以及逃難中的同齡孩子有很多話想說。 |
教學後心得與感想:
此課程在普通班的902及906運作以及資源班的運作上,成效並無太大差異。普通班的孩子反應快、思考能力相較資源班學生佳,因此可以激盪出更多、更深的後續衍生議題。資源班的學生雖然因為認知功能或是學習能力稍弱,但一則因資源班學生多較為單純且和此課程設計的三位教師熟識並有良好關係,故在整體課程運作的流暢度上更佳,唯獨需給予較多的提示與協助。從第一節上課時孩子們很天真地表示:「如果戰爭發生就拿護照坐飛機飛走…」、「別的地方戰爭跟我們沒關係…」、「停水停電那我就玩手機或是睡覺阿…」,到最後學生們深感同情、眉頭深鎖地問:「沒有國家可以幫助他們嗎?」、「聯合國不能命令他們停戰嗎?」
此一課程活動設計的最終目標-孩子們同理心的培養以及人文關懷的目標顯然已見成效。
而在國際教育的目標上,學生們藉由對國際戰爭事件的認識與了解,以及英語繪本的閱讀,也對於國際議題有更深入的思考,從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中,孩子們體會到某個區域發生戰爭對於全球皆具影響力,實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蝴蝶效應啊!而藉由繪本的閱讀以及教師自製桌遊活動的運作,學生們也開始思考著在國際局勢下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對於難民的生活影響,並進一步思考人權的基本理念。
整體而言,此一系列課程設計雖橫跨數個不同的領域,似乎彼此間未有太大關聯,但實際上卻和孩子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除了符應聯合國SDGs的指標外,更能引領孩子們思考如何能讓同屬地球村裡的所有人們長久和樂居住,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p.s. 惟無論在資源班或是普通班進行課程活動時,應多加留意能力上較為弱勢之孩子,適時提供提醒與協助。
此一課程活動設計的最終目標-孩子們同理心的培養以及人文關懷的目標顯然已見成效。
而在國際教育的目標上,學生們藉由對國際戰爭事件的認識與了解,以及英語繪本的閱讀,也對於國際議題有更深入的思考,從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中,孩子們體會到某個區域發生戰爭對於全球皆具影響力,實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蝴蝶效應啊!而藉由繪本的閱讀以及教師自製桌遊活動的運作,學生們也開始思考著在國際局勢下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對於難民的生活影響,並進一步思考人權的基本理念。
整體而言,此一系列課程設計雖橫跨數個不同的領域,似乎彼此間未有太大關聯,但實際上卻和孩子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除了符應聯合國SDGs的指標外,更能引領孩子們思考如何能讓同屬地球村裡的所有人們長久和樂居住,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p.s. 惟無論在資源班或是普通班進行課程活動時,應多加留意能力上較為弱勢之孩子,適時提供提醒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