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台中市立惠文高級中學

讓世界走進惠文

:::

教學活動與評量

對應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彰顯國家價值
尊重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強化國際移動力
善盡全球公民責任

示範教學活動與評量 3

設計理念

符應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四大面向之『彰顯國家價值』,透過了解自身生長的土地,培養學生崇敬自然的態度。藉由山林教育與實際登山活動探索,讓學生與山林進行對話,從而產生對自然資源珍視愛護的使命感。並與海外姐妹校共同欣賞彼此的國家山林,引導學生反思台灣土地與世界的連結以及相互依存的重要性。
  • 補充說明:此課程為全學期的課程計畫,內容較多,故以簡案呈現。茲列舉兩個份較具國際教育元素與姐妹校交流性質的課程,做課程詳案介紹,兩份課程分別是:「跟著娜美走」、「台中Big Mom前世今生」。

相關領域

社會、自然科學、健康與體育

上課節數:36節

年級:高中一年級

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總結性評量
【登山行動方案】
於學期結束前,利用整學期習得的課程知識,各組(亦可以是個人)規劃『登山行動方案』,計畫,計畫內容要素:擇定攀爬的山、預計登山天數、登山行程規劃、所需裝備、餐飲規劃、分工表、地形圖、風險管理、無痕山林環保措施等。並轉譯成英文,用書面報告或英文口說影片等方式,介紹給國際學伴,與外國學生分享彼此的登山規劃。
活動一:大自然我們的老師(2節)
1.與國外學伴相見歡。
2.課程介紹。
學習目標

國U07-1

學習評量
完成『Hello, my friend』學習單,並以英語口說向外國友人進行相互自我介紹。
活動二:探索臺灣百岳與世界山林峻峭之美 (地理科融入)(2節)
1.百岳介紹與國內山野歷史發展與國內山野休閒,了解在地山林之美進而落實關心永續。
2. 世界山林峻峭初探。
學習目標

國U03-1、國U07-2

學習評量
1.團隊口頭小組能完成介紹『五座百岳小故事』學習單。
2. 與姐妹校學生交換不同國家山林、地貌、林像等差異。
活動三:山沒你想的那麼可怕 (健體科融入)(2節)
1.登山安全觀念與風險管理。
2.姐妹校分享他們的相關課程內涵,分析彼此的異同。
學習目標

國U03-2、國U07-2

學習評量
完成『風險管理學習單』。
活動四:山野鋼鐵人 (地理科融入)(2節)
山野裝備介紹。
學習目標

國U10-1

學習評量
1.團隊合作進行遊戲,練習基礎打包。
2.小組說出把包的目的與功用,評估自己計畫周延性。
活動五:鐵山角 (地理科融入)(2節)
三角測量:實際計算操作與計算三角測量。
學習目標

國U10-1

學習評量
完成『三角測量學習單』。
活動六:跟著娜美走(地理科融入)(2節)
地形圖判讀與資料蒐集:結合地理科等高線地形圖,實際運用資料去解釋與報告解讀地形圖。
課程教案如下:
 
【第一節課】
1. 導入活動:(10分鐘)
教師提問:「什麼是地圖?用來表達地形起伏的地圖有哪些?2D和3D地形圖、紙本和電子地圖各有哪些優缺點?」
 
2.發展活動:(40分鐘)
   (1)教師介紹登山健行常用的免費離線地圖、坐標定位、山頭辨識app。
   (2)教師講述等高線地形圖、方位的基礎判讀原則與應用。
 
【第二節課】東卯山攀登活動
1.導入活動:(10分鐘)
東卯山海拔僅1692公尺,但展望卻是谷關七雄最好的,山頂擁有360度環狀全景視野,值得探訪。東卯山步道相較於一般的登山步道來的寬敞且平緩,請觀察沿途有哪些人為設施,並思考最初步道被開闢的用途為何?
 
2.發展活動:(7小時)
分組活動(4人一組)
   (1)在東卯山步道健行過程中,由教師引導,進行等高線地形圖與方位判讀。
   (2)將沿途遇見的動物以代號標示在地圖上。
   (3)在山頂進行山頭辨識與速描山稜線。
   (4)練習回報緊急意外事件求救訊號及座標的發送。
 
3.統整活動 (40分鐘)
與姐妹校同學進行健行經驗交流分享:

   (1)描述:個別派出代表以英文說明登山的經緯度、山頭名稱、方位標示及途中所遇的動物名稱。
   (2)比較:依據個別分享內容進行比較。
 
項目 臺灣 加拿大
經緯度    
山頭名稱    
方位標示    
動物    

   (3)分析:
      A.各校介紹的健行經驗分別具有甚麼特色?
      B.健行經驗中那些經驗是共同遇到的問題?那些是有差異?
      C.是什麼造就了不一樣的經驗?
      D.姊妹校夥伴的經驗有什麼是我們值得學習的?
學習目標

國U07-2、國U09-1

學習評量
1. 完成《跟著娜美走》學習單(惠1-1)
2.小組討論與分享。
活動七:綠藻頭跟我走 (地理科融入)(4節)
登山導航app教學地圖定位操作。
學習目標

國U10-1

學習評量
能使用APP去紀錄,在校園中完成『校園定位與軌跡圖形紀錄』。
活動八:台中Big Mom前世今生 (地理科融入)(2節)
※此處為學校在地脈絡:各校可依據在地特色規劃此節活動,建議課程自在地經驗與國際案例進行對話。
中部大甲溪流域自然環境與保育政策及相關影片欣賞。課程教案如下:
 
【第一節課】
 1. 導入活動:(10分鐘)
教師提問:「貫穿台中市、最重要的河流是哪一條?台中居民對這條溪流的水進行哪些利用?這些利用方式又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2.發展活動:(40分鐘)
教師播放《源鄉大甲溪—人類對河流的無盡利用》片段,並提問問題。
 
【第二節課】
1.導入活動:(10分鐘)
教師介紹大甲溪流域的範圍、主支流特性,並與美國密士失必河做比較。

 
項目 臺灣
大甲溪
美國
密士失必河
範圍    
主流    
支流    

   (1)兩個流域都面臨著何種人為的挑戰?
   (2)兩者的環境條件有者什麼樣的不同?

2.發展活動:(30分鐘)
依循老師臺灣大甲溪及美國密士失必河的討論,請學生依據在地大甲溪的環境議題(如下),分組進行報告(4人一組)。

   (1)大甲溪上游雪霸國家公園的百岳以及攀登活動。
   (2)雪霸國家公園的自然人文資源。
   (3)大甲溪上游高山農業發展的時空背景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4)大甲溪中上游水壩選址條件、功用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5)大甲溪中游河流地形特徵;水利灌溉設施與作物的變遷。
   (6)大甲溪出海口的捕鰻漁業與面臨的生態危機。
報告內容須包含:
   (1)在地議題描述與脈絡分析。
   (2)他國相似案例說明。
   (3)案例問題及解決策略之國際比較。
   (4)他山之石:案例可相互借鏡的解決策略。

3.統整活動 (10分鐘)
  1. 由學生的報告中歸納臺灣環境特性:地狹人稠的台灣,對河流的過度利用,造成溪流行水空間變小、災害頻仍;上游泥沙淤積、下游侵蝕;溪流水質污染嚴重,物種絕跡或瀕危。
  2. 如何在保育與開發之間平衡,讓環境永續發展,親山近林的活動也可能造成環境的負擔,待審慎的評估各地的環境條件來進行人為活動。
學習目標

國U03-2、國U07-2

學習評量
活動九:我是'山'吉士 (健體科融入)(4節)
登山營養學:判讀商品營養標示,並計算基礎代謝率以及每日熱量準備。
學習目標

國U10-1

學習評量
完成『登山菜單設計』學習單。
活動十:5星級營地 (綜合領域融入)(4節)
1.營地與國際無痕山林LNT守則。
2.姐妹校分享他們的無痕山林內涵,反思彼此永續做法的優點與不足處。
學習目標

國U07-2、國U09-1

學習評量
1.完成『LNT運用實例』學習單。
2.小組口頭發表LNT運用實例。
活動十一:星空呢喃 (自然科融入)(2節)
高山天文
1.結合地科課程,能認出夏季冬季幾個重大星素與形狀方位,能善用APP工具去找尋自己有興趣的星宿。
2.在地高山 合歡山國際暗黑公園認證與理念以及與合歡山星空呢喃。
3.利用科技去認識姐妹校所在地星宿,了解與討論差異。
學習目標

國U07-2

學習評量
完成『星宿觀察』學習單。
活動十二:行動計畫與準備 (健體科融入)(2節)
行程規劃與準備:
團隊設計方案,從臺灣在地山野的脈絡故事著手,設計出小隊的方案,包含能下載地圖幫助判別與準備,行進三餐與營養水量準備,風險管理等等。
學習目標

國U09-1、國U10-1

學習評量
1.小組共同規劃的『登山行動方案』。
2.向國際夥伴介紹小組登山行動方案。
活動十三:在地谷關七雄走讀(24節)
唐麻單山、東卯山、馬崙山 (林業歷史發展)、八仙山
將利用三次假日時段帶學生實際走讀,實際問題完成計畫以及課堂所學實踐。也會安排外籍學生偕同參與,讓我們學生擔任解說員與教學者。
學習目標

國U09-1、國U10-1

學習評量
邀請國際交換學伴一同參與假日課程,利用所學進行驗收。同時用影片或英文口說、日記等多元方式與國際學伴分享山林日誌。共同討論國外在山林教育討論重視的焦點與國內有何異同,國際在無痕山林上的實際落實方式。從討論中,反思自身與全世界的關聯性。

設計理念

符應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四大面向之『彰顯國家價值』,透過在地自然環境的體驗與接觸,連結探索過程,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土地,河川以及植物山林,從而培養相關環境議題的探究思考,如:促進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利用、森林管理與防止沙漠化問題、避免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等議題,並進一步藉由與海外姐妹校相關環境主題的同步或非同步課程交流,與國際學伴發展環境保護活動設計,從而體認全球生命共同體的永續性發展關聯。
  • 補充說明:此課程為全學期的課程計畫,內容較多,故以簡案呈現。茲列舉兩個份較具國際教育元素與姐妹校交流性質的課程,做課程詳案介紹,兩份課程分別是:「地形的事山知道!」、與「成果展--以2021年合歡山課程為例】。

相關領域

語文、社會、自然科學、藝術

上課節數:22節

年級:高中二年級

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總結性評量
成果展:【學習心得筆記】分享
 學習心得筆記包含兩大部分:
  1. 交流與分享:全學期中的各項作業,如:英文攀岩心得、英文攀樹心得、英文溯溪心得、活動素描、林間溪畔文藝創作等,每個學生擇其中一項,透過英文口說介紹,與國際學伴共同分享。
  2. 回饋與反思:探索姊妹學校國家對於森林、溪流等自然環境的保育措施,比較臺灣的相關做法,提出環境永續後續可以努力的方向。
活動一:地形的事山知道!(地理科融入)(2節)
【第一節課】
1.引起動機(5分鐘)
利用Google earth,讓同學理解全球有高比例的陸地是山地,因此認識地形可以由山地出發。

2.發展活動

   (1)教師講述台灣山區地形作用與類型。(10分鐘)
   (2)分組討論:透過照片與等高線地形圖,判斷雪山山脈與阿爾卑斯山脈的地形種類,並比較兩者的異同。(15分鐘)
   (3)分組討論:利用地圖與網路資料,整理兩個山區的交通系統、聚落分布與產業類型之異同。(15分鐘)

3.總結活動(5分鐘)
透過前幾個步驟的觀察比較,思考雪山與阿爾卑斯山區為何土地利用強度有很大的差異?這個現象是否與地形有關?

【第二節課】
1.發展活動
將自己所在國的山區(雪山或阿爾卑斯山)地形與產業特色繪製成海報。(30分鐘)

2.總結活動(20分鐘)
姐妹校同學間分別報告海報內容。
學習目標

國U03-1、國U07-2

學習評量
1.完成『地形的事 山知道!』學習單(惠2-1)
2.分組討論與口頭報告
3.海報成果展
活動二:全球氣候變遷概述與森林生態 (地球科學融入)(2節)
1.認識氣候及天氣的差異,並了解引響氣候的因素。         
2.透過資料蒐集,運用歸納分析, 提出造成氣候變遷的可能原因。
3.知道每人一日排碳量。並與國際學伴比較彼此的一日排碳量,從而反思並強化減碳動機。
4.了解溫室效應與溫室氣體的關係。
5.透過觀察,認識校園植物並記錄分布及種類。
6.透過實際量測樹木胸高直徑、樹高,推算校園植物總固碳量。
學習目標

國U03-1、國U03-2

學習評量
1.完成『我的一日排碳量』學習單。
2.量測紀錄成果。
活動三:攀岩活動(2節)
1.認識全世界流行之攀岩運動。
2.了解攀岩裝備器材及如何保養維護,攀岩共通國際語言。
3.能夠獨自架繩並學會確保。
4.學會指引與信任。
5.熟悉基礎攀岩技巧。
6.校內攀岩場實地體驗。
7.姐妹校分享其相關攀岩活動。
學習目標

國U07-1、國U07-2、國U09-1

學習評量
1.實作評量。
2.用英文撰寫『攀岩心得』並分享給學伴。
活動四:攀樹活動(2節)
1.認識攀樹運動。
2.了解攀樹器材及如何維護。
3.能夠獨自架設攀樹系統。
4.自處與自我對話。
5.熟悉繩結運用。
6.校內攀樹體驗活動。
7.姐妹校分享其相關攀樹活動。
學習目標

國U07-1、國U07-2、國U09-1

學習評量
1.實作評量。
2.用英文撰寫『攀樹心得』並分享給學伴。
活動五:攀樹速寫與素描 (美術科融入)(2節)
1.能認識素描與色鉛筆的材料特性,並練習繪圖技法表現樹木的枝幹花葉等造型結構、質感、色彩等。                      
2.能實地觀察樹木的枝幹花葉等的型態,分析其造型、色彩、質感、光影明暗與結構等。      
3.運用素描技法寫生紀錄觀察結果。
4.能用繪畫記錄攀樹經驗與樂趣。
學習目標

國U07-2、國U07-3

學習評量
1.完成『素描寫生作品』。
2.英文口語表達與學伴作品交流。
活動六:桃花源記(國文科融入)(2節)
1.能夠讀懂古典文本。
2.能夠感受文字裡所傳遞的關於自然的美感。                
3.了解陶淵明在文字背後傳達的寓意。
4.林間溪畔的文學時光。
5.林間溪畔的空靈時光。
6.姐妹校介紹該國有關於土地、溪流的文學作品。
學習目標

國U07-1、國U07-2、國U07-3

學習評量
1完成『林間溪畔的文學賞析』學習單。
2.口語表達與賞析。
活動七:溯溪活動課程(8節)
1.認識溯溪活動及正確的溯溪安全觀念。                  
2.了解溯溪裝備器材及如何保養維護。
3.認識溯溪的危險及避免。
4.溪谷行進技巧(渡溪/涉水/踩石/ 跳石)。
5.基礎攀登,上方確保。
6.水文判讀,危險水流認識。
7.溯溪常用繩結及繩索管理。
8.姐妹校分享相關溯溪活動,共同賞析自然生態活動樂趣。
學習目標

國U07-1、國U07-2、國U09-1

學習評量
1.實際參與野外溯溪。
2.用英文撰寫『溯溪心得』並分享給學伴。
活動八:成果展(2節)
1.能利用作品視訊或透過交流與海外學生進行分享,主題:在地SDG15 life on land。
   (1)與姊妹校共同回顧課程與SDGs15目標細項的關聯性。
   (2)討論哪一個細項為共同可行動達成。
   (3)決定成果展呈現欲達成的細項目標。

2.依山林實地踏查體驗及細項目標的選定,進行成果分享與環境永續反思。踏查山林通常由授課教師討論決定,可保持動態彈性調整,茲以2021年「合歡山課程」為例:
※此處為學校在地脈絡:各校可依據在地特色規劃此節活動,建議課程自在地經驗與國際案例進行對話。
【成果展引導】:
中橫與台14甲線的開發,合歡群峰成為民眾最容易親近的百岳,假日大量湧入的登山客與遊客,伴隨清境的大肆開發、梨山一帶的高海拔農業經營,讓台灣中部山區的開發與保育成為引人關注的議題。
因此本課程目的在讓學生觀察台灣中部從平地到海拔三千公尺以上區域的土地利用、天然植被分布,並結合登山活動,切身體驗登山路徑的闢建如何影響遊客行為,遊憩活動是否對環境造成干擾。進一步思考若想達成SDG,對於山林的開發與保育該如何取得平衡?
課程進行模式為利用一天假日,帶領學生透過實地踏查合歡東峰與合歡北峰,觀察四個面相的現況並進行永續議題反思,四個面向分別為:台14甲線沿途土地利用觀察、高山地形與天然植被、高海拔農業開發經營、觀光遊憩管理與自然保育等。各組並將紀錄結果,進行成果分享。

3. 交流反思活動
兩校發表完成果後,針對設定的SDGs 15目標細項進行檢核及反思,兩校學生分享下列反思提問:

   (1)描述:我們及姊妹校關注了那些山林的議題?
   (2)感受:哪些案例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為什麼?
   (3)評估:準備過程中哪寫經驗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4)分析:國外夥伴的成果跟我們的成果有何異同?
   (5)結論:成果是否有達成設定的SDGs15目標細項的?
   (6)再行動:有哪些待解決的問題?未來可以如何解決?
學習目標

國U03-1、國U07-1、國U07-2、國U09-1、國U10-1

學習評量
1.完成【開發行不行?合歡山區土地利用與生態觀察】學習單(惠2-2)
2.透過視訊與國際學伴進行成果交流/作品展示。

設計理念

彰顯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四大面向之『尊重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藉由書籍《安妮的日記》的研讀,反思戰爭與種族仇恨慘劇,並透過分析與猶太大屠殺相關的視覺藝術作品,召喚人性的悲憫與同理,進而實踐對不同族群文化的尊重與包容。(惠文3-1)(惠文3-2)

相關領域

社會、藝術

上課節數:7節

年級:高中二年級

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總結性評量
【化身安妮/阿嬤 視覺藝術創作】
學生透過課堂上介紹的藝術創作主題與流程,自由創作視覺藝術作品,表達自己對人權與社會正義的關懷與心得。並轉譯成雙語,呈現創作作品或錄製英文口說影片等方式,介紹給國際學伴。創作方向可包含:
  • 對安妮日記的人事物景的理解與想像。
  • 化身為安妮,體驗她的生命經驗。
  • 描畫二戰時期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歷史。
  • 主張重視人權、反對戰爭等議題。
  • 反思個人面對歧視、迫害應有的面對態度。
活動一:二次大戰期間猶太人在歐洲的境遇(歷史科融入)(3節)
【第一節課】
1. 導入活動:(10分鐘)
教師提問:「當你遇到你或同學很不喜歡的人(們),你或同學會怎麼對待他(們)?」「你或同學有沒有想過你們為什麼不喜歡他(們)?」
 
2.發展活動:(40分鐘)
教師播放《戰地琴聲》片段,並提問問題。
 
【第二節課】
1.導入活動:(25分鐘)
教師講述德國希勒特政權的建立,及其迫害猶太人的背景及原因。
 
2.發展活動:(25分鐘)
 分組活動(4人一組)
  • 組員分享《安妮的日記》印象最深刻的片段。
  • 組員分享《戰地琴聲》印象最深刻的片段。
  • 比較兩份資料中,猶太人的遭遇之異同。
  • 將組員分為加害者(納粹軍人)與受害者(猶太人),模擬兩造可能面臨的心境。
 
【第三節課】
1.綜合活動:(30分鐘)
各小組回顧前一節課的討問議題再做統整與釐清,並進行分組報告。
 
2.統整活動 (20分鐘)
  (1)數字比一比:二戰前與二戰後的歐洲猶太人人口變化。
  (2)戰後猶太人的安置與以色列之建國。
  (3)延伸相關人權議題:二戰期間各國的慰安婦處境與迫害。
  (4)當你再次遇到你不喜歡的人(們),你會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與他們相處或互動?
學習目標

國U05-1、國U05-2、國U05-3、國U11-2

學習評量
1.完成《戰地琴聲》影片觀後心得。
2.完成《安妮的日記》研讀學習單。
3.小組口頭報告與分享。
活動二:我與安妮阿嬤相遇(美術科融入)(4節)
【第一節】
 1.導入活動 Warm Up:
 刺激學生的好奇心,運用身份圖表辨識他人身份與定義自我身份。
   (1)活動一 猜猜他是誰? (3分鐘)
       a.教師列出一系列的名詞,包括安妮的身份圖表。
       b.最後讓學生猜猜這個人是誰?
   (2)活動二  想想我是誰? (5分鐘)
       a. 學生完成個人的身份圖表。藉由安妮的身份圖表為範例,與學生討論身份的內涵。
       b.學生製作個人的身份圖表。 (5分鐘)
       c.小組同儕輪流自我介紹。(6分鐘)
   (3)活動三  猜猜看這是誰?  (5分鐘)
       教師列出有關慰安婦的身份圖表相關名詞,請學生判斷這是誰?
 
2.發展活動  (20分鐘)
   (1)讓學生觀察海報的客觀組成元素(文字訊息的字體與字級;圖片)與構圖安排方式。(惠3-4)
   (2) 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畫面中的圖像的意涵,並發表討論結果。
        Q1. 這張海報傳遞給你的訊息是什麼?
        Q2.教師提問 “海報中的人物有何差異,為什麼?”
 
3.綜合活動  (6 分鐘)
教師統整海報設計的要點。
說明搭配此主題的創作課程:主題: "我與安妮阿嬤相遇"。
創作技法: 拼貼。
請學生預做準備,蒐集資料與媒材。
 
【第二堂課】
1.導入活動:  (兩部片共10分鐘) 
安妮的故事:播放“安妮是誰?”與“安妮圖畫傳記”影片,認識安妮。
 
2.發展活動(30分鐘)
   (1)教師用投影片播放大屠殺相關主題的藝術作品,以及納粹時期被迫害的猶太藝術家。
   (2)作品賞析:藝術家用攝影、素描、繪畫記錄了這段痛苦的日子,雕像、紀念碑被建造,猶太博物館成立,都為了提醒世人不要再重蹈覆轍。
 
3.綜合活動:(10分鐘)
讓我們來看看藝術如何介入這段歷史。
 
【第三堂課】(50分鐘)
1.導入活動:(10分鐘)
  • 教師回顧安妮的影響力,提出荷蘭安尼之家的努力向全球推動人權正義的活動。
  • 少女安妮紀念碑雕像羅立在許多城市。也影響到了台灣。  
2.發展活動:(30分鐘)
  (1)從安妮日記反思台灣人權與慰安婦議題。
  • 運用影片介紹慰安婦的人權議題。
  • 阿嬤(慰安婦)是誰?
  • 運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網站讓學生閱讀阿嬤的故事。
  (2)學生完成阿嬤的身分圖表。
  (3)小組討論與發表:
      比較安妮與阿嬤的身分圖表,異同,例如年齡、身分、遭遇、教育狀況、家庭經濟背景等。
 
3.統整活動:(10分鐘)
  • 教師統整介紹安妮之家與婦女救援基金會與阿嬤家在國際社會上推動人權與社會正義的努力。
  • 和平少女雕像介紹。
  • 除了慰安婦外,還有藝術家在政權交換下犧牲生命。教師舉例說明用藝術創作來捍衛人權正義。
 
【第四節 創作課 】(50分鐘)
1.導入活動: (5 分鐘)
回顧之前的上課內容,從記憶知識,到省思人權、歧視、戰爭與和平等,創作視覺作品,需要結合文字。並說明評分標準。
 
2.綜合活動:(45分鐘)
化身安妮/阿嬤 視覺藝術創作。
  (1)依據上節課完成的化身安妮學習單,進行小組分享,增加更多想法。(5分鐘)
  (2)教師介紹拼貼(collage) 技法與作品範例參考。 (10 分鐘)
  (3)請學生藉拼貼手法,完成將想法視覺化的作品。(20分鐘) 
學生作品發想包括:
  • 對安妮日記的人事物景的理解與想像。
  • 化身為安妮,體驗她的生命經驗。
  • 描畫二戰時期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歷史。
  • 表現出安妮與阿嬤相同受迫害的命運。
  • 呈現對重視族群平等、人權正義等議題的重視。
  • 反思個人面對歧視、迫害應有的面對態度。
 
  (4)學生作品欣賞與發表。(10分鐘)
  (5)學生自評與互評 。(5分鐘)
學習目標

國U05-3、國U09-1、國U11-1、國U11-2

學習評量
第一節
1.完成學習單(惠文3-3)
2.學生互評:能聆聽同學的口頭報告。

第二節
1.完成學習單(惠文3-5)
2.學生互評:能聆聽同學的口頭報告。

第四節
1視覺創作成果發表: 學生創作個人作品,並透過小組合作方式,整合拼貼全組作品,並報告整組對安妮日記、族群平等、正義人權等議題的反思與啟發。
2.學生互評:能聆聽同學的口頭報告,與欣賞其作品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