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台北市立南港高中(國中部)

南轅北轍、港(感)同身受 People with differences can also be right.

:::

教學活動與評量

對應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彰顯國家價值
尊重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強化國際移動力
善盡全球公民責任

示範教學活動與評量 3

設計理念

原理或通則:人權的概念以及保障內容,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有所改變。
依據本校國際教育關鍵概念 CHANGE,設計「Change of human rights 生而為人,我有權利」的課程。
學科邁向專業化的分類是現代社會持續分工的結果,知識在學校內的呈現以不同學科的方式存在,但是生而為人,面對真實的社會現象,有時候不能用單一學科的知識解釋。本課程結合社會、自然科學,以不同的學科探討「生而為人」的過程:從自然領域角度討論「生命是什麼」之外,也從社會領域角度討論「生而為人,我有權利」的人權變化過程,進而討論傳染病下社會中人權的處境及維護。藉由不同學科觀點及不同時空背景的對話,多面向的討論世界人權的概念,並思考當代各國疫情社會下的人權保障。
本課程希望能培養學生具備學習不同領域的意願與能力、認識世界基本人權與道德責任,並進一步能具備跨領域反思的能力。

相關領域

社會、自然科學

上課節數:13節

年級:7年級

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總結性評量
【比較台灣與他國,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防疫措施的異與同】
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繳交 1 份總結性成果簡報。學生比較不同國家(台灣與他國)在面對預防疾病傳染與人權之間,如何考量不同權利,或者是權利與權力之間的衝突。透過比較,學生更能夠理解我國憲法對於人權的保障,以及在文化差異之下,如何尊重與維護不同文化群體的人權與尊嚴。
活動一:生而為人(3節)
一、認識學生「國際教育知能」起點
填寫「國際教育全球公民素養自評量表─國中版」
 
二、引起動機:生而為人?
Think-Pair-Share
  1. 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 什麼是「人」?「受精卵」是一個活著的人,還是活細胞?
(2) 在什麼狀態或是意義下,人是「活著」?
(3) 如果你是植物人,你會選擇「活著」嗎?
(4) 不同學科(自然科、社會科)對於人「活著」的定義會一樣嗎?
 
  1. 學生兩兩一組配對,互相分享
三、發展活動(一):「人權的故事」
  1. 觀賞「人權的故事」影片
  2. 學生個人將人權演進過程中,重要年代及事件,選出8個填入「人權學習單」的九宮格中
  3. 將全班分成4人1組,學生於小組內個別分享自己所選定的8個重要年代及事件,小組討論並決定8個重要年代及事件。提醒學生須特別注意8個重要年代及事件的統治樣貌,是一個人決定(君主或獨裁者)還是很多人共同決定?治理城邦或國家的人,能不能被替換?用那一種方式替換?
  4. 運用平板查找資料,選定8張圖片(可以是歷史照片、劇照或是繪畫),呈現8個重要年代及事件,並製作成PPT
四、發展活動(二):看圖說故事
  1. 小組上台口頭報告(每人至少要負責講解1張PPT)
  2. 台下同學紀錄3個自己組別沒有提到的重要年代及事件
五、回饋反思
從沒有人權到建立世界人權宣言的人權演進過程,請學生描述看見那些事實與記錄自己的感受,並思考世界人權的建立與民主社會對保障人權的重要性。
學習目標

國J02-1

學習評量
  1. 人權學習單(個人)(港1-1)
  2. 看圖說故事(小組)
活動二:我有權利(6節)
一、引起動機:人權有多少?
Think-Pair-Share
  1. 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 人權有哪些?
       (2) 過去的人權和現在的人權有哪些不同?請舉例說明。

    2. 學生兩兩一組配對,互相分享
 
二、發展活動一):Everybody - We are all born free
  1. 觀賞「Everybody - We are all born free」影片,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影像與文字之間的關聯,以影片1分23秒-1分50秒呈現的第9條為例,描述:
(1)我看見……
(2)我認為……
(3)第9條(文字)和影像之間的關聯是……

 
  1. 學生閱讀「Everybody - We are all born free」之中文版「人人生而自由」,個人練習描寫2組圖像與文字之間的關聯。
  2. 將全班分成4人1組,學生於小組內個別分享自己所描寫2組圖像與文字之間的關聯。
  3. 小組共同討論出1張圖像,可以詮釋我國憲法哪一條所保障的內容,並上台說明。
  4. 台下同學紀錄各組別報告內容
  5. 教師講述(補充、釐清)各組別報告的我國憲法
  6. 個人課後任務:學生拍攝1張照片,說明拍攝內容與世界人權宣言或我國憲法的關聯(作品將展示於於學校文化走廊進行校內國際教育靜態成果發表會)
三、發展活動(二:「亞洲人權鬥士」
  1. 將全班分成5組,學生運用平板查找一位亞洲人權鬥士的資料,報告內容包括:
(1) 生平
(2) 維護哪一項人權
(3) 名言
(4) 照片或影像

 
  1. 製作小組上台PPT、口頭報告(每人至少要負責講解1張PPT)
  2. 台下同學紀錄各組別報告內容
四、發展活動(三:「與外籍生的人權對話」
  1. 邀請本學年度高中部外籍生入班介紹一位家鄉的人權鬥士,若該學年度無高中部外籍生,則透過「大手牽小手-我國高中生與大專校院外籍生交流計畫」邀請大專外籍生入班。
  2. 擇優代表班級與外籍生進行分組報告。
  3. 台下同學紀錄各外籍生報告內容,需特別思考外籍生家鄉的人權鬥士所捍衛的人權,與我國憲法所保障的哪一項人權相似,或該人權在我國是否已經實現。
五、回饋反思
  辯論性問題:生而為人,可以只要權利,不要義務或責任嗎?
學習目標

國J02-2、國J02-3、國J11-1、國J11-2

學習評量
1. 「以圖像表現觀念」學習單(港1-2)
2. 小組口頭報告
  • 「以圖像表現觀念」(選取「人人生而自由」1張圖像,描述與我國憲法的關聯)
  • 「亞洲人權鬥士」
3. 個人任務:學生拍攝1張照片,說明拍攝內容與世界人權宣言或我國憲法的關聯
活動三:傳染疾病的變遷(4節)
一、引起動機
全班一同朗讀「誰能擁有細胞?海拉細胞與人權」
 
二、發展活動(一):「誰能擁有細胞?海拉細胞與人權」
  1. 學生朗讀「誰能擁有細胞?海拉細胞與人權」後,5分鐘完成海拉心智圖,學生兩兩一組配對,互相口頭分享心智圖
  2. 學生完成「誰能擁有細胞?海拉細胞與人權」學習單
  3. 將全班分成4人1組,學生於小組內討論第6題的重要權利,貼近我國憲法與世界人權宣言的哪一條。
 
三、發展活動(二):不同時間、空間下的傳染病
  1. 將全班分成5組,各組從以下主題選取一個為報告內容:
(1) 十四世紀的歐洲黑死病
(2) 十九世紀的英國霍亂大流行
(3) 二十世紀初的西班牙大流感
(4) 二十世紀到現今的非洲瘧疾
(5) 二十一世紀到現今的全球新冠肺炎

 
  1. 學生運用平板查找資料,報告內容包括:
(1) 疾病本身簡介、傳染途徑
(2) 傳染疾病大致涵蓋地理範圍
(3) 描述當時狀態的圖畫、文字、影像

 
  1. 製作小組上台PPT、口頭報告(每人至少要負責講解1張PPT)
  2. 台下同學紀錄其他組的內容
 
四、發展活動(三):「比較台灣與他國,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防疫措施的異與同」
  1. 將全班分成5組, 學生運用平板查找資料,報告內容包括:
(1) 1項兩國均有的防疫政策。例如:邊境管制。兩國防疫政策所保障(損害)的人權。
(2) 1項兩國不同的防疫政策。例如:於公共場所內,是否佩戴口罩。兩國防疫政策所保障(損害)的人權。
(3) 描述兩國防疫措施的圖畫、文字、影像
 
  1. 製作小組上台PPT、口頭報告(每人至少要負責講解1張PPT)
  2. 台下同學紀錄其他組的內容
 
五、回饋反思(一)
       預防疾病傳染與人權之間可能產生衝突,例如:台北市自2020年5月起,因新冠肺炎防疫措施,實施進出北市府轄管的公共場館須攜帶身分證件進行實名制登記。2021年5月疫情仍嚴峻,台灣政府實施簡訊實聯制至2022年4月,一方面可以快速聯絡到接觸者,但同時也曝露個人的行蹤。面對不同權利,或者是權利與權力之間的衝突,你個人可以如何思考衝突?
 
六、回饋反思(二)

       再次填寫「國際教育全球公民素養自評量表─國中版」(有增加對此課程之建議),教師發下第一節課學生自評表,請學生比較、思考自己透過這個課程,在哪些方面有所成長。
學習目標

國J02-1、國J02-2、國J02-3、國J11-1、國J11-2、國J11-3

學習評量
  1. 「誰能擁有細胞?海拉細胞與人權」之心智圖與學習單(港1-3)。 
  2. 小組報告:不同時間、空間下的傳染病
  3. 小組報告:「比較台灣與他國,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防疫措施的異與同」

設計理念

原理或通則:人的世界觀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有所改變。
依據本校國際教育關鍵概念 CHANGE,設計「Culture of Keelung River 大河之戀」的課程。
河川與城市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本課程藉由城市中的河川探究,使學生體悟到「都市與自然」共生的意義。學生透過基隆河左岸單車探勘之旅,思考如何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11.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
本校位於基隆河旁的地利之便背景,利於南港學生探究河川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聯,理解到南港區域的經濟發展、茶產業變化與基隆河變遷息息相關,並進一步發展「都市與自然」共生的意義。本課程活動一,先由時間軸探討在地河川及城市發展的歷史及脈絡,從其中產業發展的變化理解當代全球化的影響;活動二,再透過國際城市中的河川發展案例,聚焦城市發展永續的議題;最後活動三,再以實際的踏查,檢視並評估在地的永續發展規劃,並將成果以明信片的書面資料與國外夥伴學校分享。

相關領域

社會、自然科學、健康與體育

上課節數:18節

年級:8年級

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總結性評量
【傳遞城市河岸永續的書信】
學生依據國際城市河川永續發展的比較及實地的河川探勘,評估基隆河(在地城市河川)是否符合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之功能;並將探勘成果以明信片的形式向國外夥伴學校簡介並分享。
活動一:基隆河找茶(4節)
一、認識學生「國際教育知能」起點
填寫「國際教育全球公民素養自評量表─國中版」
 
二、引起動機


     1. 觀賞「茶金」影片「臺灣第一個經濟奇蹟!?臺灣茶外銷全世界的秘密!」-《偵茶事務所》EP3,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Q:茶、南港、基隆河之間有什麼關聯?
 
     2. 學生兩兩一組配對,互相分享
 
三、發展活動:南港找茶
  1. 將全班分成兩大組:「茶產業訪談組」、「書面資料組」。
(1) 參與「茶產業訪談組」的學生,需能夠電話或實際訪問從事南港茶產業的長輩,並錄製影像或聲音檔。
(2) 參與 「書面資料組」的學生4人1組,請將自己當成「從南港到大稻埕或艋舺的茶農」在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時期與現今,四個不同時間點,會如何從南港運送茶葉到大稻埕或艋舺。
(3) 「書面資料組」運用平板查找資料,製作上台報告PPT;「茶產業訪談組」運用CANVA編輯影像或聲音檔
(4) 個人或小組上台口頭報告(每人至少要負責講解1張PPT)
 
  1. 台下同學紀錄其他組的內容,並思考從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時期與現今,四個不同時間點茶產業產生哪些變化,思考方向包含:
(1) 各個時期的茶產業發展有什麼特色?
(2) 在各個時期中河川對於城市的茶產業發展扮演何種角色?
(3) 全球化如何影響茶產業發展及城市河川的變化?
(4) 河川和城市發展如何相互影響並帶來變化?
 
四、回饋反思
觀賞「想找茶?來天龍國找我吧!」影片,思考片尾的提問:對於生活其中的人們,改變是否能帶來更好結果?
學習目標

國J01-1

學習評量
口語表達:
1.「茶產業訪談組」(影像或聲音檔)
2. 「書面資料組」(上台報告)
活動二:城市河岸的永續發展(10節)
一、引起動機:
1.   觀賞「【水都台北】基隆河大變身!台北終於從年年淹水進化成海綿城市了嗎?」影片
2.   完成「【水都台北】基隆河大變身!台北終於從年年淹水進化成海綿城市了嗎?」心智圖,學生兩兩一組配對,互相口頭分享心智圖
3.   教師講解「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11.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的理念。
 
二、發展活動(一):城市河川的水資源
  1. 將全班分成5組,各組從以下主題選取一個為報告內容:
(1) 水患與防災:以韓國首爾漢江為例
(2) 古今水利工程:以法國巴黎塞納河為例
(3) 水汙染與處理:以印度新德里恆河為例
(4) 水資源重要性:以德國科隆萊茵河為例
(5) 埤塘文化:以南港基隆河為例
 
  1. 學生運用平板查找資料,可參閱與桃子腳國中部合作的「111科普閱讀素養」平台,報告內容包括:
(1) 不同國家案例的河川在對應主題上的處理及發展。
(2) 這些城市裡河川的規劃或文化如何幫助城市的永續發展?
(3) 案例中的處理是否會觸及城市中特定族群的人權議題?
(4) 需有實際案例(新聞事件)或影像
(5) 製作上台報告PPT
(6) 小組上台口頭報告 (每人至少要負責講解1張PPT)
 
  1. 台下同學紀錄其他組的內容,並比較不同國家案例的同質性及異質性。

三、發展活動(二):北北連線與「外籍生進你班」
  1. 擇優代表學校與桃子腳國中部進行視訊分組報告
  2. 台下同學紀錄本校代表與桃子腳國中部發表的內容
  3. 邀請本學年度高中部外籍生入班介紹家鄉河流,若該學年度無高中部外籍生,則透過「大手牽小手-我國高中生與大專校院外籍生交流計畫」邀請大專外籍生入班。
  4. 台下同學紀錄各外籍生報告內容,需特別觀察外籍生家鄉對於河流的態度與水資源的運用,並對照基隆河發展與其有何相似或相異之處。
四、回饋反思
課堂討論「I used to  think / Now I think」活動,分享對於城市河川永續發展的想法。
學習目標

國J10-1、國J10-2

學習評量
1. 學生完成「【水都台北】基隆河大變身!台北終於從年年淹水進化成海綿城市了嗎?」之心智圖
2. 分組報告
(1) 班級內部分組報告
(2) 擇優代表學校與桃子腳國中部進行視訊分組報告
活動三:城市左岸永續探勘之旅(4節)
一、引起動機:
觀賞南港高中自製「介紹探勘之旅」影片
 
二、發展活動:
  1. 觀賞 Learning about Localizing the SDG 11
  2. 教師說明「城市左岸永續探勘之旅」與SDGs 11「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的關聯。
  3. 透過是否能騎乘單車檢測,將全班區分成「單車組」、「走讀組」。
  4. 教師說明「單車組」、「走讀組」兩條行進路線,以及實際踏查中,拍攝一張基隆河照片,製作向國外夥伴學校簡介基隆河左岸是否符合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之功能的明信片書面資料。
  5. 全班實際踏查。
 
三、回饋反思(一):
實際踏查中,學生體會基隆河岸之美、記錄在城市中騎腳踏車的經驗,但是親近基隆河岸的經驗,是所有人都可以體驗,或是排除某些少數人?基隆河河岸的周邊設施設計,是否符合SDGs 11「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呢?
 
四、回饋反思(二):
       再次填寫「國際教育全球公民素養自評量表─國中版」(有增加對此課程之建議),教師發下第一節課學生自評表,請學生比較、思考自己透過這個課程,在哪些方面有所成長。
學習目標

國J09-1、國J10-1、國J10-3、國J10-4

學習評量
學生依據國際城市河川永續發展的比較及實地的河川探勘,評估基隆河(在地城市河川)是否符合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之功能;並將探勘成果以明信片的形式向國外夥伴學校簡介並分享。
檔案下載

設計理念

原理或通則:表演的品質仰賴適切的詮釋並且產出這首樂曲中的音樂元素;詮釋演出的方式與內容,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有所改變。
依據本校國際教育關鍵概念 CHANGE,設計「Creativity音樂之美無國界」的課程。
本課程主要是藉由聆聽歌劇(Opera)、音樂劇(Musicals)、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的差異,讓學生透過感官理解音樂之美,以及理解詮釋演出的方式與內容,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有所改變。學生透過查找世界音樂劇資料、採取歌唱、直笛演奏等多元的表達方式,體驗不同國家、文化所展現音樂劇的趣味。

相關領域

藝術

上課節數:9節

年級:9年級

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總結性評量
【文化創意之聲】
學生自選1首國外音樂劇與1首國內「四月望雨」音樂劇,可以採取歌唱、直笛、其他樂器演奏等多元的表達方式, 呈現不同詮釋。正式演奏或歌唱之前,需先簡短介紹兩首歌背景、敘明選擇的理由。
活動一:打開耳朵聽一聽(3節)
一、認識學生「國際教育知能」起點
填寫「國際教育全球公民素養自評量表─國中版」
 
二、引起動機:歌劇(Opera)、音樂劇(Musicals)、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
       教師播放「魔笛」(夜后)、「歌劇魅影」(Think Of Me)、「Take A Bow」三個音樂片段(僅有聲音,無螢幕),請學生猜猜看,哪一個片段是歌劇、音樂劇、流行音樂?
 
三、發展活動:聽聽看,差別在哪裡?
  1. 觀賞「魔笛」(夜后)、「歌劇魅影」(Think Of Me)、「Take A Bow」三個音樂片段,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歌劇、音樂劇、流行音樂之間的相同與差異,以「魔笛」(夜后)為例,描述:
(1)我看見……
(2)我聽見……

 
  1. 教師講解歌劇、音樂劇、流行音樂之後,播放「茶花女」(飲酒歌)、「費加洛婚禮」(知否愛情為何物)、「貓」(Memory)、「悲慘世界」(I Dreamed a  Dream)。學生透過聆聽,區辨歌劇與音樂劇。
  2. 直笛教學 Think Of Me
  3. 歌唱教學 Think Of Me
 
四、回饋反思
歌劇、音樂劇、流行音樂的「歌唱」,你覺得哪一種比較好聽?為什麼?
學習目標

國J01-1、國J05-4

學習評量
表現任務
個人展示表演:直笛吹奏 、歌唱Think Of Me
活動二:音樂劇大觀園(3節)
一、引起動機
       請學生猜猜看,以下哪些國家有自製音樂劇? (美國、英國、法國、南非、韓國、台灣);為什麼不同國家要自製音樂劇?
 
二、發展活動:音樂劇大觀園
  1. 將全班分成6組,各組從以下主題選取一個為報告內容:
(1) 美國「芝加哥」
(2) 英國「歌劇魅影」
(3) 法國「悲慘世界」
(4) 南非「曼德拉Mandela」(本組組員需具備查找英文資料能力)
(5) 韓國「光的來信 Fan Letter」
(6) 台灣「四月望雨」

 
  1. 學生運用平板查找資料,報告內容包括:
(1) 作曲家、作詞家的生簡介與故事大綱
(2) 音樂劇中碰觸到何種人權議題(可以參閱我國憲法與世界人權宣言條文)
(3) 音樂劇的內容訴說該國社會的哪段歷史?
(4) 音樂劇的哪些部分呈現文化創新的特色?
(5) 選取一小段音樂片段播放
(6) 製作上台報告PPT
(7) 小組上台口頭報告(每人至少要負責講解1張PPT)

 
  1. 台下同學紀錄其他組的內容
  2. 各組報告結束後,教師在黑板上與學生共同完成各國統整表。
  美國 英國 法國 南非 韓國 臺灣
音樂劇名稱            
故事主軸            
歷史背景            
人權議題            
文化特色            
創新之處            
其他            

三、回饋反思
音樂劇可以有哪些功能?為什麼文化只有差異,並無高低優劣之分?
學習目標

國J01-1、國J01-2、國J05-1、國J05-2、國J05-3

學習評量
表現任務
分組報告:音樂劇大觀園
活動三:臺灣自製音樂劇–四月望雨(3節)
一、引起動機
       觀賞影片【歷史上的今天0611:望春風再來、 鄧雨賢過世】
 
二、發展活動(一):〈四季紅〉、 〈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的圖文創作
  1. 教師發下4首歌的歌詞(港3-1),3分鐘全班靜默閱讀。
  2. 教師依序播放4首歌2種不同版本,學生在聆聽音樂中,完成個人文字或圖像表達
  3. 全班分成4人1組,每組派1人至個別專家小組,分別練唱〈四季紅〉、 〈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學生返回原組教唱。
三、發展活動(二):不同版本的〈望春風〉
  1. 教師隨機播放不同版本的〈望春風〉(純純、鄧麗君、鳳飛飛、陶喆、布雷克+高韶青+張海京)
  2. 請同學依據年代排出先後順序
  3. 學生兩兩一組配對,互相分享
  4. 觀賞臺灣自製音樂劇:四月望雨(片段)
四、回饋反思(一)
同一首歌,為什麼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下,詮釋方式會有改變?可能增加或減少那些音樂元素?
 
五、回饋反思(二)

       再次填寫「國際教育全球公民素養自評量表─國中版」(有增加對此課程之建議),教師發下第一節課學生自評表,請學生比較、思考自己透過這個課程,在哪些方面有所成長。
學習目標

國J05-1、國J05-2

學習評量
表現任務
個人文字或圖像表達:將臺灣歌曲〈四季紅〉、 〈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轉換成圖文創作。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