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 | 學習成果 | 學習評量方式 |
國U1 從歷史脈絡中理解我國在國際社會的角色與處境。 | 透過大溪走讀課程,能理解大溪聚落歷史演變、人口發展及對近代民國台灣發展之影響,並藉以理解當代台灣的國際處境。 | 交流前,學生能彙整「川型脈動─大溪走讀課程」的上課資料、訪查紀錄及製作1~2分鐘短影片,並於課程結束時上台完成口頭報告 |
國U8 反思自我國際能力的學習歷程與成果。 | 能以後設認知的角度,記錄國交流活動過程中之心得,並了解自身的優勢及不足之處。 | 交流中,學生每日以條列式書寫札記記錄交流接待期間之感受,並於交流結束後,利用SWOT分析,檢視自身於本次活動中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與威脅(threat)。 |
國U10 辨識全球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 | 熟悉以下三項永續發展目標之內涵:SDG 11永續城鄉、SDG15陸域生態或SDG 16和平、正義與健全制度。 | 上完所有交流前準備課程後,舉出一項交流課程中所學到的在地議題(環境或社會議題),屬於三項SDGs之範疇,分析問題根源,進而提出可行之行動方案,並於接待前繳交。 |
二、學習評量結果
國U1評量規準:上台報告大溪走讀課程
優良 | 良好 | 可 | |
彙整資料內容 | 能說明大溪各時期對於今日大溪之影響,並提出個人看法建議大溪日後的發展方向 | 能完整說明大溪的歷史脈絡,並闡述各時期之發展特色 | 能指認大溪各歷史時期,依正確時序排列。 |
影片製作 | 影片完整涵蓋課程重點,美編及音樂精緻流暢,能撥放約1分半鐘,充分傳達拍攝者理念。 | 匯入上課所拍照片,僅涵蓋完整課程內容,加上背景音樂,並能完整撥放達到一分半鐘。 | 匯入上課所拍照片,僅涵蓋部分課程內容,加上背景音樂,並能完整撥放,但未能達到一分鐘。 |
口頭報告 | 熟悉報告內容,能不帶講稿完成分享,並回答觀眾提問 | 仍須適時仰賴講稿進行口頭報告,遇觀眾提問時偶爾需要思考 | 無法流暢完成報告內容,也無法具體回答提問 |
參與學生整體表現:
21位學生皆於課程成果展現時完成影片製作,且影片完整度高,符合優良標準。因為是自己所拍攝的影片及記錄下的文字,所有學生皆能不帶講稿上台闡述己見及學習心得。其中,4位同學達「可」之程度,案時序呈現資料;12同學達「良好」之程度,能進一步闡述資料的內容及意義;最後,有5位同學達「優良」程度,除前述的能力表現外,還能提出大溪聚落未來發展的優勢、機遇及方法。
國U8評量規準:後設認知分析自身所學及能力
優良 | 良好 | 可 | |
條列式紀錄 | 每天皆有詳實紀錄,並清楚說明經歷之事件、當下的感受及事後反思。 | 每天皆有詳實紀錄印象深刻的事件,但未能分享心得反思。 | 未能每日完成紀錄,僅紀錄部分活動過程。 |
SWOT分析 | SWOT分析之四個象限皆完整具體的分析,並依此訂定未來的學習計畫及目標。 | 完成SWOT分析,能掌握自身的優勢、劣勢、學習機會及不利之環境條件,但未能提出實際之未來學習計畫。 | 僅能簡單列舉SWOT分析中之個人優勢及劣勢,尚未思考未來可利用的學習機會及設想到不利的環境因素。 |
學生整體表現
記錄每日所學需要耐心、毅力及自律,整體而言,本次有將過程中每一天重要經歷記錄下來的同學只有4位,達「優良」程度;大部分皆未完整記錄,缺漏數日,共16位達到「良好」程度;僅1位學生沒有確實進行本項作業,僅達「可」之程度。
SWOT分析部分,因透過本次的實體交流活動,學生學習動機皆大增,有12位學生在進行自我分析後,可擬出未來的學習計畫及目標,達「優良」程度;有7位學生能透過自我分析觀察到自身的優劣勢、環境中的機會及不利因素,達「良好」程度;最終,有2位學生僅能聚焦自我的優勢與劣勢,達「可」之程度。
國U10 辨識全球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
優良 | 良好 | 可 | |
議題相關性 | 提出之議題內涵符合超過一項SDGs目標,可從多角度切入議題。 | 提出之議題符合一項指定SDGs目標之範疇。 | 提出之議題與指定的三項SDGs任一個皆無相關性。 |
分析問題根源 | 可說明或列舉多項導致問題的原因,並能以心智圖完整呈現問題與原因間的相互關係。 | 可說明或列舉一項原因,並深入分析此原因如何導致該原因之過程。 | 有關問題之歸因,與事實不符,不具因果關係。 |
行動方案 | 提出之行動方案為高中生可以達成之目標,並能說明過程及方法,並精確預估可達到之效益。 | 提出之行動方案具可行性,行動之步驟明確,但未能評估所達成之效益及影響。 | 未提出任何相對應的行動方案或行動方案窒礙難行。 |
學生整體表現:
綜觀學生發想知SDG相關議題包含:
- 永續城鄉及陸域生態:大溪之木藝工業逐漸重視環境保育及林業資源,許多童玩(陀螺)及木製品是以漂流木再生利用所製成。
- 和平、正義與健全制度:學生參觀普濟寺,其原由為祭祀以前因貧窮冒險游過大漢溪而溺死的居民,後有地方仕紳組織「義渡」,保障弱勢居民的安全。另外,普濟寺所在之「宗教街」坐落有道教寺廟、日治時期相撲場、基督教教堂、祠堂,展現出文化共榮相互尊重的和平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