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基本資料
工具包簡介
本校國際教育課程植基於CQS實力、質感、敏銳學生圖像,以九項實質內涵,冀以培養具有國際參與、社會實踐、創新應用、團隊合作與自我探索能力的世界公民,如下方圖一學校願景所示。
【圖一、學校願景】
課程架構圖
自圖二國際教育課程架構圖中可見本校國際教育課程由在地逐步擴展探究範疇連結國際,課程縱軸以低年級社區出發,探索鄰近林業文化園區,了解「木都」嘉義的由來、豐富的在地資源與文化涵養;三年級以認識臺灣本土文化為主,探索客家、原住民族群及閩南族群的食衣住行育樂,擴散至東南亞及東北亞鄰國,四年級著重與本校已有10餘年交流互訪之上越教育大學文化課程分享及教師教學觀摩;五年級深化與美國姊妹校的課程協作,目前已完成第二階段任務,即將邁入第三階段,課程協同,將是另一項重要的里程碑;六年級則回到公民實踐,亟以生態環境議題為主軸,探討在地相關問題,提出可實踐之行動方案,與國際學友進行專案合作計畫,比較不同地區所面臨的問題,及其背後原因的異同。
【圖二、國際教育課程架構】
本次工具包課程範例,為凸顯國際專案學習的特色及學生公民行動力,以六年級的生態環境課程為例(見圖三),植基於本校校訂課程—資訊素養及走讀國際,結合自然科學領域課程,期待學生能以本地(校本)出發,探究自然資源相關全球性議題,應用學科知識,關心身邊的環境,成為具備生活實踐力的好公民。
透過檢核學校環境生態(包括能源、水、消耗與廢棄物、永續食物、生物多樣性等主題)及閱讀資料,讓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可改善問題的方法,並實際規劃行動,評估成效,以培養學生具備保護及改善環境所需的知識、態度、技術及價值觀,提升公民素養,形塑公民社會。
【圖三、生態學校課程地圖】
同時,此主題任務結合環境保護署推動的生態學校國際夥伴計畫Eco-campus,與美國休士頓賽金小學共同進行探討,利用iEARN專案學習平台,一起分享並合作改善學校的環境生態現況,以在地思考,深究行動擴大國際視野。
【前置作業】
- 與夥伴教師組成「國際教育學習社群」,進行課程籌備與討論,參與相關培訓活動。
- 蒐集生態學校相關影片、文件等資訊,加入中文字幕或註解作為學習材料。
- 翻譯Eco-Schools環境稽核表,並依學校情境在地化後供教學時使用。
- 架設嘉大附小生態行動網http://140.130.43.155/xoops/
- 會請資訊組長協助準備視訊會議相關設備與網路需求。
- 申請參加行政院環保署2016年生態學校國際夥伴計畫Eco-campus,媒合美國夥伴學校,並於iEARN平臺註冊會員,參加國際交流專案式課程。
- 學生分組,依據7 Steps進行專案學習,尋找並了解校園極待解決之生態問題並實際採取改善行動。
Step2:進行環境檢查與稽核、
Step3:與教育課程連結
Step4:發展生態行動計畫、
Step5:監控與評估進步程度、
Step6:與社區連結
Step7:創造「生態規範」或「任務宣告」
- 透過引導,學生從10項環境路徑(水、能源、消耗與廢棄物、永續食物、校園棲地、生物多樣性、健康生活、交通運輸、健康校園、氣候變遷)進行觀察、蒐集、閱讀、訪問與記錄,深度探討生態議題。
- 使用學習網站記錄學習過程、互動討論,並彙整學習成果。
- 依需求提出可行的解決策略,並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社會公民行動。
- 與美國夥伴學校師生,透過e-Mail、Video-Conference互動討論,進行學習交流與分享。
- 對校內師生、社區人士發表行動方案,落實並改善校園或社區生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