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中市立新社高級中學

臺馬教育文化交流-華人發展與環境適應

:::

學校資源盤點

學校課程
特色課程
為培育具有國際視野及全球公民素養的優質新中人,新社高中在學校課程的地圖中,於國中部及高中部均有國際教育課程與活動,在不同學習階段相關規劃如下:
  1. 新社文史課程(國中彈性:認識在地,胸懷國際)
  2. 國際素養課程(高中暑期共通:認識新中國際教育)
  3. 新社花路米課程(高中多元選修:認識在地,胸懷國際)
  4. 國際服務營隊設計(高中多元選修)
  5. 在地與全球文化(高中多元選修)
相關課程計畫
新社高中位於台中市郊,自日治時期起因為特殊地理環境條件,日治時期便設立農業學校。本校也利用在地文史與自然資源開發課程,期待學生能透過在地鏈結國際。目前發展的課程規劃如下:
  1. 國中階段以在地文史課程實施,配合山岡老師紀念碑、種苗繁殖場與白冷圳等踏查活動。
  2. 高中階段規劃全體共同基礎共通課程,以跨文化理解為起點,延伸至符合個別需求的分流課程活動(新社花路米、國際服務營隊設計、在地與全球文化、臺馬教育文化交流)。
教師社群
國際教育知能
本校為推動國際教育,提升教師國際教育,從行政核心團隊至教學團隊皆積極參與國際教育相關課程及社群,以深化學校國際教育之推動:
1. 108學年度成立臺中市國中小校長國際教育社群。
2. 邀請國際教育課程相關領域講師蒞校,擔任研習講師,提升校內教師國際教育知能(國際教育知能、課程素養化、活動課程化、擬真體驗、SDGs議題…等)。

相關研習如:國際教育種子人員培訓、學校本位課程SIEP研習、國際教育活動課程話與素養導向化研習、國際教育2.0培力研習(基礎與進階)。
國際教育相關社群運作
學校國際教育的推動,有賴透過核心團隊的共同智慧一起推動,本校透過不同的功能的組織,推動本校國際教育:
  1. 成立國際教育委會,訂定"新社高中國際教育六年計畫"並執行,每學期召開一至二次國際教育委員會訂定與檢核計畫執行之成效。
  2. 成立「國際教育課程社群」,由各領域教師組成設計全校國際教育基礎共通課程-從XIN看世界。110學年共召開10次社群會議及課程專家講座1次,產出高一暑輔基礎共通課程9堂。後續開發「國際移動力」選修課程。
學生背景
多元文化背景
新社高中位於山城地區,屬教育部認定非山非市類別學校,學校位於農業地區,學區內學生來自多元文化背景,且弱勢家庭比例偏高。
  1. 校內低收與中低學生全校學生總數8.4%,臺中市低收入及中低收入戶數3.28%。(111學年統計)
  2. 家長為外國籍比例約9.5%(中國、越南、印尼、柬埔寨、印尼、日本…等國),台中市新住民子女占學生比例6.2%。(111學年統計)
  3. 新社國中部畢業就讀新社高中比例約3成,山城區學生約5成。
國際交流經驗
  1. 2018年5月伊予農校校長信尾道孝率師生10人蒞校參加山岡老師追思會並簽訂姊妹校。
  2. 2018年7月歐靜瑜校長率師生25人,進行14天台馬教育文化交流。
  3. 2018年10月伊予農校山岡教頭率師生16人蒞校海外見習。
  4. 2018年11月校長歐靜瑜率師生9人參加伊予農校百年校慶。
  5. 2019年2月岩手縣福岡高等學校蒞校海外見習。
  6. 2019年7月許祐鵬主任率師生32人,進行14天台馬教育文化交流。
外部資源
家長參與
家長會對於國際交流相當支持,不只是在各項經費上的支持,更在交流活動中共同參並擔任寄宿家庭。
  1. 新社高級中學校友教育文化協會支援與馬來西亞獨中校董會聯繫、培訓課程並提供弱勢學生補助。
  2. 新社高級中學家長會提供交流活動支援與交流餐會等部分經費。
  3. 自2013年辦理INBOUND交流後,擔任接待馬來西亞學生24+16+23+23+22+20+16共124人次。
社區與組織
新社地區原有數個在地民間組織,除了合作在地導覽及文化解說外,也協助本校國際活動的辦理。學校也與持續農業單位合作,並引進大學資源,讓國際教育更加多元。
  1. 合作單位:白冷圳文化發展協會、新社區農會、牛罵頭文化發展協會。
  2. 在地產業與農民,如:新豐農場、百菇莊、欣品咖啡、洋香瓜達人黃水良等。
  3. 新社地區有多處日治時代保留之重要遺產:白冷圳、種苗繁殖場(原蔗苗養成所)、山岡榮紀念碑....等。
  4. 本校內保留有日治時代之宿舍建築遺址以及校史館史料。
  5. 與暨南大學合作發展國際教育志工培訓與課程研發,與10所大學合作高等教育交流參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