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龍山國中
外國人學習中文服務學習與文化交流 「真人生活書」活動計畫
:::
課程與活動規劃
|
行政及夥伴關係
|
課程及教學實施
|
評估及修正機制
|
- 成立推動國際教育小組,組織分工,搭建跨領域教師合作橋梁。
- 召開共備會議,共同檢視課程內容與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是否相符。
- 行政人員提供夥伴教師行政支援,如:場地規劃、設備需求等。
- 與志工聯繫單位確認志工人選及聯絡方式。
- 聯繫志工,討論相見歡日期及可來志工服務時段與初步內容,了解志工國家背景等資訊。
|
- 國際教育社群教師依據外籍志工國籍,透過共備會議設定課程主題,如:國家地理環境、文化或國際時事等。
- 依據課程主題發想課程,規劃多元評量機制,設定評量規準。
- 交流前依據課程主題,由相關領域教師先行授課,引導學生認識外籍志工國家地理自然環境。
|
- 定期召開國際教育社群共備會議,了解學生學習成效,作為課程滾動式修正依據。
- 勾稽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與學生學習,落實國際教育素養導向課程學習。
- 外聘專家學者入校,精進國際教育社群教師專業知能,調整國際教育課程活動。
|
一、志工相關資訊
|
聯繫單位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文教學中心
|
|
聯繫流程
|
- 與志工聯繫單位確認志工人選及服務時數時段。
- 教育局中教科辦理相見歡,由綜企科科長與股長到校,進行外籍志工與本校教師之相見歡,並於會後成立LINE群組。
- 規劃安排志工入校參與服務時間與活動。
|
| 志工國籍 |
布里亞特共和國
|
| 志工入校期程 |
110年3月19日:「葛伊丹在艋舺」外籍志工相見歡
110年3月22-26日:「貝加爾湖畔的蒙古包」靜態展
110年4月10日:「貝加爾湖的呼喚」校慶闖關活動
110年 5月 24-28日:「布里亞特超級比一比」(因應疫情調整為線上)
|
二、行前課程規劃
| 時數 |
課程/活動內容 |
師資 |
地點 |
| 2 |
國際教育教師社群共備會議
|
國際教育教師社群 |
2E教室 |
| 2 |
110年3月19日外籍志工相見歡
|
教務處/葛伊丹 |
2E教室 |
| 3 |
蒙古傳統點心--吃在嘴裡的濃濃家鄉味【蒙古餅乾DIY】
|
蒙古裔
Baaska老師
|
家政教室 |
| 3 |
布里亞特共和國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介紹,並製作提問簡報。
|
社會領域教師
|
各班教室 |
| 1 |
布里亞特共和國建築特色
|
生活科技教師 |
各班教室 |
| 3 |
基礎英語問候語會話練習
圖書館
英語簡報開場及結尾語練習
|
英語領域教師 |
各班教室 |
|
行政及夥伴關係
|
課程及教學實施
|
評估及修正機制
|
- 志工相見歡與學校介紹環境,確認志工服務時段與內容。
- 向全校師生介紹國際志工。
- 國際教育社群教師與志工溝通討論課程教學活動(靜態展、闖關活動及線上視訊等)任務分工與場地布置、設備等安排。
- 親師生聯繫通知、交流主題資料彙整、印製學習單、輸出靜態展與闖關活動海報。
- 每個月活動前後定期召開國際教育社群教師共備會議,確認交流實際狀況,彈性調整。
|
- 國際教育社群教師設定課程主題,依據課程主題發想課程,規劃多元評量機制,設定評量規準。
- 國際教育社群教師依據課程活動主題性質,規劃主要參與課程活動對象。
- 相關領域課程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外籍志工國家。
- 及參與人員介紹、國家與學校在地特色及校園導覽與特色課程介紹。
|
- 召開國際教育社群共備會議,了解學生學習成效,作為課程滾動式修正依據。
- 勾稽國際教育議題實質內涵與學生學習,落實國際教育素養導向課程學習。
- 透過學生活動問卷及學習單反思回饋,評估交流活動。
- 透過會議評估修正線上視訊課程進行。
- 召開國際教育推動小組會議,評估檢討行政及課程規劃。
|
一、志工服務規劃
| 期程 |
課程/活動內容 |
服務對象 |
| 110年3月 |
- 3/22(一)-3/26(五)於圖書館辦理「貝加爾湖畔的蒙古包」靜態展(地理位置與種族人口組成等環境文化特色海報與特色建築模型展)。
- 與志工討論共備展出內容,由校內行政夥伴輸出靜態展示海報。
- 志工與國際教育社群教師共同參與導覽服務與彩繪蒙古祈福卡片。
- 志工當週一三五下午(總計8小時),至本校圖書館擔任圖書及靜態展導覽志工,學生能以簡單英語對話。
|
校內師生
(以七八年級學生參與為主) |
| 110年4月 |
- 4/10(六)第44屆校慶辦理「布里亞特共和國吃什麼?」闖關活動,志工與校內國際教育社群教師及行政夥伴共同擔任關主。
- 學生可選擇穿著蒙古統服飾、蒙古族傳統祈福圖騰著色或是閱讀靜態展海報回答問題,闖關成功後可獲得蒙古餅乾。
|
校內師生 |
| 110年5月 |
- 5/24-5/28「布里亞特超級比一比」(因應疫情調整為線上)教師課程引導,以布里亞特共和國與臺灣比較為主題,應用線上查資料及課堂所學,製作雙語簡報。
- 與外籍生志工進行視訊交流。
|
校內師生
(以七九年級學生為主) |
|
行政及夥伴關係
|
課程及教學實施
|
評估及修正機制
|
- 期末活動結束,藉由回饋單了解學生參與心得與省思。
- 學生使用英文製作卡片回贈志工。
- 規畫檢討會議,並聯繫志工單位相關回饋。
|
- 加強學生對志工夥伴的國家環境與文化理解。
- 學生交流成果分享,透過多元方式呈現於學校臉書。
|
- 透過會議檢討整體活動規畫,包含交流前課程、體驗及視訊等教學活動。
- 透過回饋單蒐集師生參與交流心得與省思,以及評估國際志工服務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