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一:發展成功領航-在地生活,放眼全球校本國際教育課程,從文化學習、時空脈絡 直到以食農教育結合人權、環境永續等全球議題,培養具備國家認同,多元文化素養,國際移動力的全球公民。
yes確認低、中、高年段在國際教育課程發展的關鍵概念。
  • 根據學生認知年齡的發展,低年級著眼於文化學習、中年級擴展至全球關聯,而高年級聚焦在全球議題的探討。
yes各個學年群與跨領域的共備小組依照108課綱各領域綱領的改變調整各年段現有國際教育課程內容,預計產出六套課程。
  • 一到六年級學年群老師按照新課綱中彈性課程的節數各自調整國際教育課程內容。除了保留先前的課程內容,也針對學生的省思、學習遷移的發展作課程內容調整與設計。高年級自然與社會配合國際教育課程發展進行跨領域共備。
yes 建立有系統的教學步驟,以引導學生透過國際案例與交流進行學習反思並且再行動。
  • 確定課程主題教學三階段模組,包含第一階段引導、第二階段國外實例探究與國際合作交流及第三階段反思、行動、再反思。
yes設計有程序的教學活動,引發學生學習遷移的行為。
  • 發展出課程活動設計原則:採取漸進式的課程任務安排,搭配學習三階段。第二階段的活動,反應出學生在第一階段所學習的知識,第三階段則須呈現前階段的知識。每個階段的小任務也依照此原則,環環相扣。
yes 建立每套課程可測量學生反思及學習遷移的評量規準。
  • 各年級授課老師第一次使用評量規準做總結性評量,目前已有雛型,但尚須進行測試與修正,預計113學年度正式實施。

目標二:提升教育國際化的環境整備,內涵包括組織國際教育課程發展與推動小組,及建置國際教育推動成果與相關資源的資料庫,以利傳承和精進國際教育推動之效益。
yes召集國際教育課程的組織成員,包含各學年代表及領域教師,組成共同備小組。
  • 課程推動小組成員除了副召集人與課程組組長外,包含各學年代表及領域教師。各學年代表除了傳達小組會議內容給學年老師之外,也組織學年老師進行課程討論與執行,課程實施後將學年老師的建議帶進課程推動小組。而高年級自然和社會老師成立跨領域共同備課小組,討論並執行國際教育議題融入課程。
yes確認國際教育小組工作項目、課程推動目標與各項工作運作期程。
  • 一學期至少召開2次課程設計小組會議,並且由副召集人與課程組長和成員們確認各工作項目的進度,包含組員任務、課程實施方向、課程執行與成果的檢討,並確定組織按照期程完成任務。此外,而各學年老師成立學年的共同備課小組,每個月至少召開1次共同備課會議,討論國際教育課程實施的情況並進行修正。
yes推動高年級自然、社會領域跨領域共同備課模式。
  • 高年級的自然、社會老師針對永續生活議題做跨科合作,在國際教育議題上,產出五、六年級各一套課程,並且引導五、六年級學生進行資料查找與行動的專業知識。
yes各學年及領域代表於期末進行國際教育課程推動成果發表。
  • 每學期結束前,各年級及跨領域共備小組整理授課成果,於全體教師集體開會時作成果發表。
yes收集學生課程實施成果,其中包含活動的照片、影片以及作品,並轉換為數位資料,放置於學校首頁的電子相簿。
  • 各年級與高年級自然和社會老師將學生的學習活動及成果用數位影像的方式記錄,並於期末統一上傳至學校電子相簿。然而,此資料庫亦包含其他計畫活動,未來若有經費支援,期望能開闢專屬於國際教育的數位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