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宜蘭縣羅東鎮成功國民小學

成功領航—在地生活,放眼全球

:::

學校資源盤點

學校課程
特色課程
於106學年度形成四大主軸:成功滿載—食農教育、成功領航—國際生活、成功科技—AI創客及成功有品—自我實踐。融入至一到六年級的課程。
相關課程計畫
  1. 自102學年度起實施全校性的食農教育,在校園設置菜園,一至六年級每個班級都有屬於自己的菜畦。每位學生每學期在彈性課程及自然課中會種植蔬果或稻米,搭配四健會及羅東鎮農會的講師入校講座並提供額外的農業體驗課程,充實學生永續農業的知能,並做為導入國際教育議題的先備經驗。
  2. 自99學年度起與農會租借稻田,全五年級學生依據時令冬天育苗、春天到田裡插秧、夏天到田裡收割稻米、義賣稻米並將所得捐贈給社福機構。整體經驗納入國際教育課程中人文關懷的一環。
  3. 自104學年度至111學年度申請教育部FET計畫引進美籍教師,對全校中、高年級學生分批實施抽離式的英語課程。學生在課程中必須聆聽並用英語表達想法,也會透過角色扮演在有意義的情境中使用英語。
  4. 112學年度持續辦理與閱讀教育「與作家有約」活動。每學期由中、高級導師挑出一篇與SDGs議題相關的國語課文進行共同備課。課程實施完畢後邀請作家入校,針對相關議題與所有中、高學生們進行對談。
  5. 112學年度持續開設越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七種語言課程,除了開放給相關背景學生外,也讓有興趣的學生學習。
  6. 112學年度持續發展國際生活課程。以英語自我介紹及台灣文化分享作為英語定期評量的口試題目,從三年級開始,學生在每次定期評量前都必須針對課程內容撰稿、背誦,並以口頭發表方式完成口試測驗。
教師社群
國際教育知能
  1. 校長、行政人員3人與相關教師2人至中正大學參與初階與進階國際教育研習,並擔任計畫推動的核心人物。                                                      
  2. 然而近年因為不少老師調校或退休,每年都有新聘教師,新聘教師對於校訂課程的運作不熟悉,需藉由社群參與或是教師同儕的協助才能熟悉國際教育課程概念與執行方式。
  3. 結合校本課程研習及精進教學研習,並開設講座與工作坊,邀請專家擔任講師,藉以重新凝聚校內老師對國際教育發展的共同目標,並更新及補充國際教育知能。
國際教育相關社群運作
  1. 配合教師專業成長社群計劃成立「國際教育教師精進社群」,推動學校國際教育相關工作。成員包括校長、行政人員、6個年級導師群、閱讀教師、英文及外籍教師。每學期固定聚會3次,內容涵蓋國際教育知能提升、國際教育課程實施分享及文化學習。                              
  2. 辦理外籍英語教師定時服務計畫。利用每周一次2小時的機會,讓校內老師與外籍教師使用英語對話,藉以提升教師英語口語能力及美國文化及教育制度的了解。
  3. 一到六年級各學年群每學期兩次針對該學期國際教育課程進行共備,並且於課程實施後進行檢討。
學生背景
多元文化背景
以族群分佈而言,本校學生多以閩南族群為主,少數的客家族群、約5%的原住民子女(以泰雅族為主)、約4%的新住民子女(以越南籍為主),其中新住民子女比例及多元性有增加趨勢。   
探究能力
  1. 一至六年級的學生皆參與校訂課程,其中食農教育、國際生活及AI創客皆以任務為導向設計課程,學生具有觀察、討論、結構式探究的經驗,能藉由動手做的過程解決問題並產出成果。然而,學生雖然能在老師主導的探究式經驗中完成學習任務,但缺乏從自我學習經驗中發展出建立通則的能力,導致學習遷移的情形薄弱。
  2. 學生在完成課程後會針對學習歷程進行反思,然而反思的層面停留在淺層的感覺,缺乏深層的探究與省思,課程結束後,改進並再行動的驅動力有待提升。
外部資源
家長參與
  1. 本校家長會、教育基金會及愛心志心皆熱心助學,提供交流獎學金補助弱勢學童。 
  2. 家長組成志工小組,負責協助接待參訪的外國師生。
社區與組織
  1. 本校位處羅東鎮發源地—南門港,鄰近羅東夜市、慶安宮、奠安宮、日治時期校長宿舍、羅東林區管理處及和東南亞特色商店,自民國92年起做為學生認識環境變遷、自身文化的學校特色課程資源。     
  2. 自民國99年起透過羅東四健會、社區發展協會、羅東鎮農會等組織定期入校提供學生永續農業相關課程。112年搭配食農教育辦理五、六年級共132位學生的認識番薯、番薯控窯及製作植物保濕凝露等課程。
  3. 社區內獅子會長期與日本獅子會交流,也做為學校辦理與日本學校及地方政府進行跨國交流的聯繫者。自103學年度迄今,藉由獅子會的幫助本校已舉辦過3次學生出訪日本的交流活動及3次藝術作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