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東華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小小背包客‧池田走讀趣」~東華附小國際交流出訪活動

:::

學校資源盤點

學校課程
特色課程

    東華附小的前身是花蓮師範學院附小,在花蓮地區是一所領導創新教學、以優質學習環境與專業教師群而擁有良好口碑的學府。本校以「創造人文與自然科技蓬勃的環境,培養出全人化懂得生活的學生」為教學願景;以在地文化特色為經、優質的親師團隊為緯,長期深耕而開拓了一片欣欣向榮的學習園地;教學特色包括曾榮獲全國閱讀磐石獎肯定的閱讀教育、獲得分組合作學習績優獎的分組合作教學、連年榮獲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團體獎的科學教育及專題研究等,皆成為推動國際教育不可或缺的養分。

  在閱讀教育方面,透過課發會凝聚共識訂定校本閱讀課程,除了深化閱讀能力指標的教學之外,也結合專業師資推動每隔週一次的英語閱讀課,融入國際教育相關知能的閱讀素材;並組織退休教師與家長志工帶領閱讀小團體,以縮小學習落差,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

  在分組合作教學方面,合作策略與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僅廣泛運用在學科領域的課堂中,在以國際視野為核心的「文化走讀」校訂課程也多有發揮;學生因家庭社經地位差異而造成的文化資本落差,透過平等參與及尊重差異的團隊合作,有效提升弱勢學生的國際視野。

  最後在科學教育及專題研究方面,學生從中年級開始培養探究能力,到高年級進行專題探索與科學方法的深究;應用在國際交流活動中,學生探索在地特色文化後進行跨文化溝通與比較,使文化交流的內涵可深可廣。

相關課程計畫

  自106學年起,本校在盤點學校特色、教學資源與教師專業後,從素養導向出發而訂定了「文化走讀」校本課程,以「跨越隔閡、規劃實踐、視野交融」為發展目標,融入在地特色與國際教育理念,帶領學生探索校園、探訪社區、探究環境,累積深厚的在地文化認識後,進行跨文化的視野交流與對話,更促使教師在一次次滾動修正中不斷共享教學成果,繼而引發新一輪的教學實踐。

  透過「小小背包客‧文化走讀趣」課程實施,在親師生共同努力及彼此激盪下,逐步勾勒出邁向國際、勇闖天涯的「小小背包客」的學生願景圖像(如下圖),而這些課程實踐的成果,也成為交流最佳素材。學生在深度理解後帶著自信向外國友人介紹自身文化,進而在交流互動中融入在地文化素材成為活動主軸,開啟了姊妹校交流、跨文化理解、教師專業對話與課程共作更多的機會與可能性。

教師社群
國際教育知能

  本校長年推動國際教育,校內教師除了自身專業外,亦多有具備英語專長、資訊科技能力、閱讀推動經驗,以及深入探索在地特色的文化觸角,是為基層教育現場中最佳的國際教育推手。

  本校教師人數(含校長)共57人,其中66.7%具備碩士學歷,8.7%具有博士學歷,平均年齡 44歲。

  在國際教育專業知能方面,除了「國際教育推動小組」的主要成員已取得國際教育專業教師進階認證,且其中2位具有海外學位外,校內專任教師亦已於106年所辦理之「洄瀾地球村—教師專業成長工作坊」中取得初階認證,並持續在自身領域進行國際教育融入教學;而主責國際教育推動的研究處主任及組長,更於109年配合國際教育白皮書2.0的發布,參與教育行政人員國際教育培力營,並擔任花蓮縣國際教育任務學校,籌辦國際教育2.0的專業知能研習,使國際教育在跨校分享的良性互動中,形成自發共好的活水循環。

  此外,本校透過iEARN平台與國際夥伴進行專案協作與交流時,教師更充分運用其領域與課程教學專業,帶領學生進行跨文化的理解與溝通,使學生能在充滿國際教育氛圍的情境中學習,國際視野也能從基礎扎根。

國際教育相關社群運作

  本校國際教育推動小組主要成員包括行政團隊代表、國際教育教師專業社群代表,以及曾實際參與培訓及帶隊的教師團隊。推動小組於每學期期初、期末召開會議,研商內容包括:

  1. 討論該年度國際教育目標及推動策略
  2. 視任務需求加開推動小組會議,以檢視工作進度與學習成效
  3. 訂定交流團員遴選辦法並擔任校內評審
  4. 與國際教育教師專業社群持續互動及對話,期使任務規畫能符合並即時回應教學現場之需求,並能將各領域專長帶入行前培訓課程中
  5. 行後彙整交流成果以進行省思回饋
  6. 109年配合國際教育白皮書2.0,推動小組成員將持續參與並進行校內的國際教育推動以擴散效益

另外本校教師的食農教育社群、分組合作學習社群等,也分別挹注社群共備的成果,豐富了國際教育融入課程與全校性推廣活動的內涵。

學生背景
多元文化背景

  本校雖屬市區小學,但來自原住民與新住民家庭的學生也有一定比例,在教學現場與豐富多元的課後活動中常有來自不同族群的學生各自展現專長,例如在足球和田徑方面大放異彩的原住民學生、在歷年語文競賽屢獲佳績的閩、客與原住民語族群;在校內國際教育活動經常現身說法的東南亞新住民家庭及其子女。使校園呈現生機勃勃的多元文化風貌

  另一方面,由於本校位於公家機關匯集的文教區,學風鼎盛,再加上東華大學教職員工多選擇讓子女就讀本校,因此家長普遍具有相當的國際視野,更有部分家長本身即為外籍人士,為國際教育推動挹注了許多有形無形的資源。以109學年度為例,家長為外籍人士的學生即佔全校3.48%,因此除了邀請各國家長入校向全校師生介紹國旗、吟唱國歌外,也於元旦當週舉辦盛大的「聯合升旗典禮」,讓十幾個不同國家的國旗在附小觀山台冉冉升起,營造國際化氛圍並拓展學生國際視野。而家長及社區對本校高品質教學的期待,亦成為推動國際教育重要的動力。

國際交流經驗

  本校位於花蓮市的美崙文教區,家長對學生的外語能力及國際視野普遍重視且從小培養,因此學生多有出國旅遊、課外學習英語之經驗。

  國際教育在東華附小行之有年,歷年所舉辦國際交流—出訪及接待活動皆廣受好評,也透過交流後的分享讓全校師生一同浸潤在國際教育的氛圍中。此外校內的領域課程也多有融入國際教育元素、引導學生提升國際視野的機會;學生更自發的透過學生自治市幹部爭取機會自主辦理國際教育活動等,使國際教育推動在東華附小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除此之外,本校各年段學生皆有透過國際教育平台與外國夥伴學校交流、使用英語的機會,如低年級學生進行Teddy Bear Project、中年級學生執行One Day in Life專案、高年級學生設計Holiday Card Exchange、進行在地文化探究並交換Culture Box 等,使學生具備初步的國際觀並能理解與國外夥伴交流、彼此學習的樂趣與重要性,而其成效也會進一步回饋在英語學習上,帶來更強烈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外部資源
家長參與

  本校家長以軍公教為主,重視子女教育並積極爭取各種學習與競賽機會,對於國際交流多抱持正面肯定的態度,且能積極提供專業協助,例如提供國際教育相關課程、引介外部資源、協助文書處理與影像編輯、配合國際教育推廣活動提供人力物力支援等。

社區與組織

1. 社區資源

  本校位在花蓮美崙地區,自帶領學生認識美崙地區的「美崙趴趴GO」課程實施以來,與美崙地區的發展協會建立良好互動關係,有助於營造豐富的在地學習情境─一方面利用在地特色引導學生學習探究問題的方法;一方面也提供接待國外交流學校的豐富在地素材。

2. 外部資源

  與國際商學學生會(AIESEC)合作引進國際學生擔任文化課程與英語融入教學的志工,成效卓著。兩年多來除因疫情而暫停舉辦外,已陸續有來自泰國及澳洲的三名志工入校駐點,每次皆長達3-4週。在此期間,國際志工與學生頻繁接觸,提供豐富的文化學習情境,有利在校內建立國際教育氛圍,使學生對交流出訪活動更增期待,而無法出國交流的學生也能有學習跨文化溝通的機會。

3. 姊妹校資源

  本校與日本大阪教育大學附屬池田小學校締結為姊妹校已有9年歷程。在這段期間內,兩校師生互訪達8次,互訪師生人數335人,兩校所安排的接待家庭也累積達64個,建立了良好的互動互信關係。在實體互訪外,兩校也進行課程交流、ICT平台共作等;而自107年起更結合香港夥伴—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共同進行三校實體交流,交流的深度與廣度皆不斷擴展。

  在姊妹校關係的發展歷程方面,兩校從師長互訪(101年、108年)、師生團隊互訪、接待家庭體驗(103年起至今)而發展至專題研究(水資源研究)與課程的共作(泰迪熊計畫)、台日港三校交流(107年起)等交流模式,雙方已建立穩固的互信互賴基礎。本校教師多有接待姊妹校學生入班學習、文化體驗的經驗;其中部分教師更曾參與兩校課程共作的共備與觀課、議課,使兩校的交流情誼隨著教學專業的精進而同步成長。